日本绘画大师安野光雅解读 摄影和绘画
来自:耿耿:童书妈妈(因为爱上了书,所以爱上了豆瓣)
以下内容节选自《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67763/ 19 世纪到20 世纪, 正是科学飞速发展的点彩画法直接受光线的影响,所以在野外的自然光下作画最顺手。我把画架放在草原上,试画了一下。时期。从蒸汽机的发明到新能源的获取,机器取代了人类的工作。如今想来,起源于英国的产业革命的浪潮,正是迎接机械文明时代的阵痛。例如,就像纺织机的发明抢走了纺织工的饭碗那样,照相机的发明导致当时的画家随时可能丢掉工作。之前的美术,例如肖像画,都是以写实为目的。 而照片则向我们展现了意想不到的风景,例如马儿奔跑时马蹄的动作,从空中俯瞰的巴黎风景,这些都是人类从未见过的视觉世界。如今想想没有电视和电脑的时代,我们也会觉得文明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在当时的实验室里,通过彩虹或者三棱镜的光谱分析得知,阳光可以分解成七种折射率不同的色光。物体的固有色也会随着阳光照射的方式不同而发生变化。 混合颜料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变色、色彩浑浊等,所以无法调制出预想的颜色。点彩画法不在调色板上混色,而是直接在画布上排列色点(点彩),然后在观赏者的视网膜上还原,这样就不会失去颜料本身的鲜亮和光泽。这和现在的彩色印刷、电视机的成像原理相同。彩色印刷最少要四种颜色;电视机通过三种微小色点的密集排列来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甚至能表现出普通颜料没有的金光闪烁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我现在依然觉得不可思议。基于这种原理,出现了用短笔触点描的方式创作的画家。其中的倡导者就是修拉。 修拉主张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绘画。不光是色彩,形状、层次、色调等只能由画家用直觉处理的元素,也可以由科学的方法来表现。修拉创作了《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另外,三棱镜分光不会出现黑色。也就是说,没有黑光。所以,看似暗影的部分主要用紫色的点来表现。修拉认为暗处也有光。我小时候,都说不能用黑色,指的就是这回事吧。点彩派中,格外讲究紫色暗影的人被称为“紫派”。现在想来,这也太直白了吧。但在当时还是很有科学说服力的。 另外,点彩派很注重光线,他们发起了在外光下画画的运动。此前的画都不是在外光下创作,而是在工作室中完成的,色调都很阴暗。例如,在日本明治时代的作品中,以高桥由一代表的暗色为主流,后来,黑田清辉的作品明显亮起来了。梵高也是同样的情况。他在荷兰时画的《吃马铃薯的人》色调就格外阴暗。 但在印象派以后,画面明显亮了起来。我曾经见过梵高的一幅画,上面能看出他把早期画的暗淡天空改亮的痕迹。由此觉察到梵高当时的心情,真是有趣。就像上文写的那样,修拉引入科学理论,导入了点彩法。此前的画家一般用线条描绘,而修拉却完全采用色点。但对他来说,点彩只是写实方法的一个变化而已。修拉并不想改变形状。然而,点彩不光是颜色,还涉及到形状的变化和画面,这就促进了立体派的诞生。 像这样,修拉无意识地继续推进印象主义的主张,成了新印象派的领头人。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冬至 (豆友40I2g7I5VA)
- 强烈安利雨崩 (懵圈圈)
- 地域性绘画(参与者需画画) (蓝礼)
- 自学插画|30天打卡,04天 (三木各插画师)
- 不屑睥睨 (都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