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莉难推倒 日本出台非实在青少年法令(转)
来自:Blue后花园(时光)
萝莉有三好,清音柔体易推倒。 不论是网络游戏中,还是各种周边的萝莉总会异常吸引宅男的YY。说起萝莉,日本的游戏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现在,萝莉控的末日就要来啦。当你再准备将萝莉推倒的时候,将会有人伸出一只手大喝一声:住手! 据小道消息,日本总是有些部门打着保护青少年的名号让二次元的萝莉推倒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自从规定了ACG作品当中不得“推倒”18岁以下未成年少女之后,所有的Galgame的设定都从“XX高校”改成了“XX学院”予以回避,或者想出看上去是萝莉其实是妖精族的千年老妖之类的设定。如今为了遏抑这种“擦边球”的活动,东京都预新增《非实在青少年》的法令。 萝莉难推倒 日本出台《非实在青少年》法令 《非实在青少年》法令的全名为《东京都青少年健全育成条例》,条例中规定不管作品中的设定年龄,只要看上去未满18岁就啪啪啪禁止!而且此法令不止适用于工口游戏,连一般动画游戏、BL漫画、甚至小说、真人电影也同样适用,而且不仅是画面,连声音上能产生联想的娇喘也不行! 这个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再也看不到《大恶司》这种推倒萝莉的游戏或者《日在校园》、《日在夏天》、《交叉日》这种校园番茄酱?!不过日本死宅也YY了各种办法予以应对,比如原本是御姐误吃了药片之后变成了幼体之类…… 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萝莉”或“萝莉塔”作为名词用以指称“女孩子”本身,或指称“穿着萝莉装的女性”。但作为形容词有时会专指“拥有萝莉风格”,例如萝莉装(ロリー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源于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于1955年所作的长篇小说《Lolita》(中文通常译为洛丽塔,或是罗丽泰,抑或萝莉塔)。《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12岁女孩Lolita的故事。此书当时一度被禁,但现在已成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并被美国兰登书屋选为20世纪英文小说第四名,还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剧中女孩设定为15岁。此后,凡是带有剧中女主角特质者,就被称为“Lolita”或“Loli”。 纳博科夫生于圣彼得堡,俄国十月革命后流亡德国柏林,并成为享有盛名的苏联流亡作家之一,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1940年举家移居美国,在韦利斯里学院任教,同时享有哈佛大学的鳞翅目研究基金(纳博科夫同时也采集蝴蝶标本)。还翻译普希金长诗《 叶普盖尼·奥涅金》,使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份量。 第一个公认的loli角色是1982年推出的《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里的主角momo公主。《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属于《魔法少女》系列动画之一,但《魔法少女》所针对的对象是女生,而且亦不算柔弱,加上当时宣传条件有限,知晓者不多。《IQ博士》中的小芸从来不是loli;就算是《天地无用》中的莎沙美虽然有类loli特征,但在故事中她的定位只是亚重霞的妹妹,不但戏份不多,而且制作群也没去强调其loli特性。 动漫萝莉loli在动画界正式出现,loli热潮开始席卷整个ACG界(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游戏Game),大量loli角色,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其中最有名又最受欢迎的是《机动战舰》的星野琉璃,之后的《魔法少女砂沙美》的砂沙美、《魔卡少女樱Card Captor Sakura》中的木之本樱和《To Heart》中的马鲁芝等等也是LOLI代表。 上述五位角色可以说是主导了自1995年来,ACG界的商业生机与其主流市场。在其之后,几乎每部作品都得有个loli,甚至是整部作品充斥着loli。这样子的结果,形成女性角色以往的百花齐放、各展姿态、争奇斗艳的盛况不再。充斥着可爱,随波逐流而没有特色、亦无变化,往往容易单调而乏味。最明显的就是,以前就算有小女孩的角色,也不等于loli;而现在则是只要是小女孩,那就大概是loli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最新讨论 ( 更多 )
- 妈哟 这个大叔太high了 (Blue后花园)
- 发现一个超气质大叔 (Blue后花园)
- 大家发现的好大叔连接都发这里 (Blue后花园)
- 只是看到标题来说一下团长你ID多打了个团字..... (金莫言)
- 大家想推到的正太都发这里 (Blue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