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涩难懂的《夜沼之中》
来自:丁丁虫(天空22)
大家讨论一下吧,反正我是没太看懂。 ------------------------------------------------------ 《夜沼之中》的故事还是比较清晰的。未来的人类掌握了星际殖民的技术,于是人类便在整个宇宙中铺延开,随着这种铺延而来的则是各个殖民地之间交流的日益萎缩,此种情况被称作“人类稀释化”。某些人对“人类稀释化”感到忧虑,其中一个就是故事的观察者“我”。 “我”在休假途中应邀来到某个星球,这个星球正在由四颗卫星进行地球化改造,其他部分的改造都很顺利,唯独一块叫做纳昆的沼泽出现异常。四颗卫星在这块沼泽上投入过量资源,年复一年地构造出名叫珍妮弗的复制少女。这少女是地球化改造计划的设计者的女儿,早年不幸夭折,被设计者将她的基因融入计划以作纪念,却未曾想到一个简单的纪念竟然演变成了一种诡异的方式。 演变的原因直到文章最后一部分才算揭开,原来那是因为受到了纳昆原住民遗留物的影响。尽管不清楚这种遗留物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很清楚:原住民遗留物才是复制少女的核心,珍妮弗仅仅是外壳而已。同时作者的这种故事设计也和前文的地球化改造产生了呼应:设计地球化方案,必须以人类与该星球的妥协一致为前提。换句话说,人类是在改造星球,但同时也是在改造自己。 再回到最初的“人类稀释化”,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类稀释化的真正原因并非在于动辄百万光年计的星球间距离,而是在于人类对当地环境的适应。人类虽然将各个星球都改造成了地球的样子,但那只是外壳而已;核心依旧是各个星球所独有的。而千差万别的星球当然也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人类,这些新兴的人类即使外表相似,核心却已经有了不同,而这些在核心上已经不同了的人类,相互之间当然也就无法再行有效的沟通了。 跳出文章,做一点大胆的引申。 如果作者不把背景放在太空,不把时间放在未来,而着眼于描写当下的外族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那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印度裔美国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参考。但问题是,作者的动机是要关注移民者与他们的原族之间的文化隔绝吗?当然我也很清楚,对这个问题如果我回答说“是”,那恐怕是太主观了。 再提一个我没想明白的问题:珍妮弗为什么会反复复活?虽然表面上看是由于四颗卫星协力的结果,但是深层原因是什么?四颗卫星为什么要上演这样的一幕? 最后PS一下:这篇文章我看过原文和译文,但还是没能完全看懂。另外,译文版上登的是删节版,虽然保留情节但味道全失,实在可惜啊。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美剧《异形:地球》发布新预告和海报 (NightWing)
- 《爱死机》第四季定档5月15日上线 (NightWing)
- 找一系列科幻丛书 (穷•库克)
- 切尔诺贝利事件39周年&一点创作暇思 (Kaka)
- 大家都看过《李献计历险记》了没? (锦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