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比较好的心理学/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书籍
来自: 长夜
不断更新,想到一点写一点,因为好多都读了很多年了 (喜欢的话请加入我们的心理 成长 思辨 MBTI小组, 就是这个帖子所在的小组啦) 1. 《心理学导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25973/ 很厚的一本书,不过每天读一点感觉这本书写得真是好。每一个知识点都写得通俗易懂,让人不忍释卷。里面的很多解释观点的例子都是一些心理学的经典实验,读起来不是都是理论,而理据服。 推荐对心理学感兴趣,真的准备好好了解一下的同学入门时读。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每天读一点,比如说20页,几个月读完了,不仅特别有成就感,而且对心理学的渊源、历史、一些基本的原理都会有很清楚的认识了。 2. 《请理解我》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01349/ 我觉得加入这个小组,这本书是要必读的。不仅在于这本书对MBTI的阐述值得大家去读,而且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非常好理解,实在是应该人手一本的心理学好书。 可能是这本书的封面太逗逼的缘故,使不知道的读者对这本书的内涵产生了怀疑,可能导致这本书的销量不好,现在一直没有再版,某东和某当网上也买不到这本书。 想要买这本书的同学可以上网上找电子档或者去某宝淘一下。 3. 《反脆弱》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82902/ 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本经济学的书,因为作者本身是一个经济学家,原来也是从事金融类的职业,原来有写过《黑天鹅》这本书。 里面一个非常让人感觉兴趣的观点就是人这种系统天生具有反脆弱性,若掌握好方法,则可以在不确定性当中越来越强,也可以在挫折当中越来越强。包括反脆弱获得的方法:给一个比较大的冲击,等人承受冲击之后再给一段恢复期,则人能变得更强的观点非常科学,从肌肉的训练到人格的训练都可以参照这本书关于“反脆弱”的描述。 4. 《象与骑象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16096/ 很多人想要改变习惯,改变为人处事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往往不得,比如拖延症。他们常常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事实上,道理只是骑象人(理性)懂了,而大象(本能)并不买账。这本书提出的“象与骑象人”的概念非常经典,建议每个想要通过改变习惯、改变自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的人都要读一读这本书。书后面一部分写得有点玄学,个人建议可以浏览浏览即可。 5. 《战胜拖拉》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49514/ 强力推荐的一本关于改变拖延症的书。这本书的理论和实用方法都写得特别到位,我本人反复读了好几遍还做了读书笔记。这本书对于想要找到改变拖延症的方法的同学来说是绝对有效的一本书。题外话:其实这本书的名字起得比较Low,如果翻译成“拖延症终结者”之类的高大上的名字会好很多,但是好在某当网上都还有的卖,不像《请理解我》那样绝版了。 6. 《乌合之众》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2611/ 很好的一本讲群体心理学的书。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和“乌合之众”的一员并不遥远。另外,里面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观点就是“民族不能选择自己的制度就像他们不能选择自己眼睛的颜色一样”。想想俄罗斯,不管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制度换了很多名字,但本质区别甚小,彼得大帝斯大林普京一直是俄国的主流,以后也将是。真是一本有真知灼见的好书。 7.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13742/ 作者是这么描述的这本书的来历:作者是一个搞心理学的,然后某一天为了搞一个课题,在报纸上发了个广告:谁快要死了,还有一肚子话憋着没说出来,快把这些话对我说吧,不要不这样把这些话和遗憾一起带到冥土去了,我会为你的这些话保密的……然后作者就不厚道的把这些人的临终遗言合集成书发出来了。乔布斯的演讲曾说过,自己每天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是自己的最后一天我会决定做哪些事情呢?读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的男男女女的临终遗言,真的可以让人好好思考自己还没走完的人生应该以什么方式来活下去。有人说这是伪书,但是个人感觉里面的每封信却是相当的朴实无华,将死之人,其言也善,对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真实度较高。或者,不用太管这本书的真实性,单纯当一本小说或者散文来读,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8. 《精力管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9959/ 严格的来说,并不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而是一个关于效率管理的书。书本身的节奏有点拖拖拉拉,后半部的内容有点水。但是可读点是它很明白的讲明了一个现实:所谓的时间管理只是一个笑话(否则你们也不会在这里看我写的贴子,继而去再刷豆瓣微博短乎),真正的需要管理的是精力。没有足够的精力,我们只能像用尽的电池一样躺好、充电,番茄工作法、最重要最紧急等等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9. 《路西法效应》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71842/ 这本书豆瓣很火了,描述的是心理学教授津巴多随机抽取分了两组人,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后来扮演狱警的那帮人好像施虐成瘾一样,越来越投入到狱警这个角色中去,入戏太深。这个实验由于展开过于惊人不得不被提前结束。主流读者的角度是去讨论制度云云,我建议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多去观察那些在实验中表现坚强,而且不丧失自我的“囚犯”。由于出身,由于教育,由于家庭,由于社会的要求,我们本质上生活在各自所属的笼子里面,叫做更加舒适的监狱也不足为过——在这样的笼子里,这样的监狱里,怎么能不丧失自我,怎么能坚持下去,不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10. 《社会心理学入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776327/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比如受试者是否会盲从权威而去“电击”无辜的人,比如怎么为什么路人会冷漠无情,这些经典实验和实验结果在当时大大的丰富了我的眼界,让我觉得,原来人的心理竟是这样子的啊。非常推荐读一读。 11. 《瞬变》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36008/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书。具有相当的操作性。里面的最重要的观点我觉得有两个: a. 不要总尝试把困难的根源归结于童年的阴影和环境,包括找心理咨询时告诉你现在的症状是因为8岁的某天夜里的某件事,不要做这种无意义的考古学。过去的经历确实给你造成了伤害,但是现在是否改变的选择权是在现在的你身上,而不是那个记忆中的小孩子。 b. 大的问题往往不需要大的解决方法,这种解决方法听起来好像正确,但是因为成本的原因毫无用处(true but useless)。往往问题很大,解决方法只需要一小点。 很好的一本书,这两点到现在一直指导着我的生活。 12. 《进化心理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43904/ 相当有趣的一本书。我们人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男人喜欢年轻貌美的女性,为什么女人会喜欢多金有权的男性,那是因为我们上古时代某个睿智的祖先,有了这样的爱好,成功的在残酷的大自然中幸存了下来,有了我们,也流传了这些特质。不喜欢年轻貌美的纯爱男性,不喜欢多金有权的纯爱女性,对不起,你们的基因没有流传后世,你们灭绝了,纯爱成了葬爱,Game Over。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解决了我好多“人为什么是这样子”的疑问。 13. 《影响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786387/ 几年前一本半心理学半指导性书籍。写的还不错。个人感觉前半部分写得很好,特别是关于“你做一个决定,你的脑子里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支持这个决定的论据来,就像这个决定长出了支持它的腿一样”和由此衍生的接人待物的技巧。后半部分写的有点略水,好像这种心理学指导畅销书都有这样的特点。 14. 《被讨厌的勇气》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69699/ 最近比较流行的一本日式心理学畅销书。好像还出过关联的电视剧。日本人由于其社会特点(稳定,平均主义,讲究忠诚,不给别人添麻烦),是特别在乎他人的观感的。所以日本人过得很疲倦,同时在私底下也是最容易展现自己阴暗面的(典型的是“电车痴汉”)。最近的很多日本电视剧都开始以“做自己不管别人的想法”为主题,一方面是说日本年青人确实不想过那种紧张兮兮的人生了,但另外一方面,梦想还在电视剧里,照进现实仍需要时日。扯远了,这本书以“说理”为主,使用对话体,一个哲学禅师一个呆萌青年,具体的事例不多,往往过于艰深,不容易理解,这是日式心理学书籍的通病。可以一看,但是建议看一些解读的文章,再自己进行个人体会比较好一些。 15. 《关于写作 :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54274/ 这是一本一个作家教有志于当作家,或者更准确的,教想要自己写点什么东西的写作爱好者如何写作的一本书。这里偏题说一下。现在看书的人虽然不多,但是写书的人却是五花八门,随便什么阿猫阿狗就想要写一本书兜售自己的价值观,刷一波存在感。在这里,我推荐大家买书的时候要看看作者的生平。看作者的生平不是看他的一堆好像阅兵式时老兵们挂在胸前的那一堆勋章式的头衔,什么XXX公司中华区总裁啦,什么XXX心理学第一人啦,什么XXX公司CEO啊之类的。看作者的生平是看他曾经长久的从事过什么样的工作,比如是长期搞技术的,还是研究文学的,还是做了十几年的某课题的田野调查,还是曾经在社会里面摸爬滚打自己办过公司。知道这些,自己结合书名来判断作者是否有写出一本有干货的书的足够的实践积累了。 像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全职作家,她的内容不是谈像很多文字工作者一样夸夸其谈人生,而是踏踏实实的谈她的老本行,谈如何写作。这一点上,就让这本书言之有物,而不至于陷入空洞的说教和陈词滥调中去。事实上,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个人一读。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谈如何写作,但是更多的是谈一个作家怎么突破自身的懒惰、不好意思、害怕不被别人接受、害怕不能出息而最后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写出一本自己喜欢读者乐读的书。类比到我们读者,虽然很少有人是从事文字工作,但是读起来会大有裨益。 比如,作者讲到的,本书书名由来的这个小故事: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有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当时在我家位于博利纳斯的度假小屋,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他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我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计。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的写。” 16. 《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32744/ 在治疗强迫症、神经症、抑郁症里颇有声名的森田疗法的一部著作。作者森田正马是一位医生,从事神经症的治疗二十多年写出的著作。不管你有没有神经症或者抑郁症,这本书都非常值得一看,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我觉得森田疗法的哲学思想非常类似于王阳明的《传习录》,书里可以看森田正马本人也是了解过王阳明的学说的。个人觉得,王阳明的《传习录》受时代的限制,往往硬要结合儒家的一些观点来加以说明,硬要用经书里的圣人之言来为自己的观点背书以在那个时代不那么离经叛道,相反还是传承于儒家的。所以阳明的心学显得晦涩难懂。比较起来,森田疗法里面阐述的一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就好懂多了,也容易学得多。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要耍小聪明来逃避痛苦,痛苦除了忍受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战胜痛苦”。这些听起来觉得不合逻辑之言,看了森田的书之后深深的为森田的智慧和实践所折服。由于森田疗法特别看重实践而不在于理论的精妙,所以他的书里面阐述的理论思想不多,这和现在日本人写的心理学里面大段大段说理不同。建议多阅读几本相关的书籍,比如《焦虑不安与自我调节》、《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等来综合理解森田疗法的妙处。 17. 《传习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07268/ 和《论语》有点类似,是王阳明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以及书信构成的一本书,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思想。“知行合一”这句话大家大概都听说过,就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这本书的理论之核心。我读这本书之前深受各种理论的困扰,每每做事,总想“是不是要找到绝对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行。读了这本书之后,豁然开朗。 所谓知与行的合一,我的理解就是,你在”行“,也就是做事的时候,其本身就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了,不管自己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这是你已经掌握的方法论。学习新的理论或者方法论,只能在你原来已经掌握的方法论上往前面再进一步——步子迈得太大,自己难以驾驭、执行过高的方法论,最后不免沦为失败,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行“,只有仅仅只进一步的方法论,自己才敢于”行“,愿意“行”,而真正“行”起来的时候,新的方法论才为你所掌握,是所谓“知行合一”。 读的时候要注意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时代限制——在言必称儒家经典的时代,王阳明尝试着把他的理论和孔夫子和孟夫子的名人名言扯上关系,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事。弟子所问之事和王阳明所举之例子多与儒家经典有关,不用甚解,只需要多多揣摩王阳明如何思辨“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便会有不少收获。 额外说一句,如果看过了《传习录》再看森田疗法的书的话就会觉得森田正马的理论确实与“知行合一”一脉相承,妙不可言。 18.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9104/ 哲学我读不懂,同时也是不屑读,我觉得好像哲学就是,大多数胼手胝足的劳动人民正在努力为了自己的下一顿饭而努力的时候,一些养尊处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哲学家”吃饱喝足后,因为闲得蛋疼或者没有妹子泡45度角仰望星空的头脑游戏的产物。在科学的体系建立之后,哲学似乎更加抽抽了,成为了逻辑的无聊游戏。尼采本身的著作我也尝试着去阅读,但是可惜也没有读懂。 但是这本书很适合我,我所谈到的尼采的观点也只是书中的观点。 科学能够解决人类的幸福的问题吗?在一个科学万能,理性无敌的社会,充满着秩序和效率,以及弥漫着社会达尔文的气息,人们确实是失落了。如豆瓣里面那么多二逼青年、文艺青年所表现得那样。尼采的理论非常适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发展起来的德意志——科学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国家强盛,而原来德国人所信仰的上帝等等传统的世俗道德,在现世能够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小了。然而人总是一种要相信些什么才能活下去的生物。尼采相对来说更通俗易懂,更加断言式的哲学尝试着去给当时的德国人找到可以相信的东西,在“上帝死了“之后: “世界和人生本身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 “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别无解救途径。这就是正视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强生命力,又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痛苦。“ “真正的强者不求自我保存,而求强力,为强力而不惜将生命孤注一掷,恰恰体现了生命意义之所在。“ 在这些断言里,我感受到了力量。 19. 《美国中产阶级:白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815514/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打工仔吧,或者即将成为打工仔。换个好听一点的名字,也就是白领。当然现在还要分个三六九等,还有“金领”一说。作为一颗中国的螺丝钉、小齿轮,去看看美国的螺丝钉是怎么被装配在大机器上,又是怎么运转的,是一个不错的预习,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行文非常犀利,甚至无情,来一段给大家看一下: “空虚者的娱乐奠基于他们自身的空虚和无法填补空虚;这种娱乐并不能像老式中产阶级的娱乐和欢宴那样,使人们趋于平静和放松;它也不能像手工艺者的生活模式那样,重新孕育出人们的工作自觉性。他们通过闲暇来摆脱工作中永无休止的折磨,凭借消极的奢侈享受和尖叫消蚀生活的枯燥。对现代人而言,闲暇是花钱的手段,一如工作则是挣钱的手段。当二者狭路相逢之时,闲暇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胜利。” 像不像现在的我们呢? 良药苦口利于病,不建议怕苦的人去读这本书。 20.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232791/ 最近好像抑郁症很火,在豆瓣自己没得过抑郁症好像就不好意思和别人展开话题一样。本文的作者原来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后来反而因为这一病症的痛苦折磨着他走上了心理咨询师的人生道路。个人感觉开始他患了抑郁症之后的挣扎,反复失败反复挣扎写得很好,能很好的体现抑郁症患者的感受。作者王宇作为心理咨询师,网上还能查到他的上课的视频(虽然我个人认为他视频中讲话态度挺差的,一副宣扬真理的感觉)。 看过他的视频,他的治疗方针主要是从心理上而不是药物上进行,“心病还得心药医啊”那句视频中带口音的话让我还乐了会儿。个人感觉很多观点是取自森田疗法,包括他谈的很多“理想化的自己”在森田疗法里面被称作“恶智”,所以可以结合森田正马的书(上面有介绍)一起来读。看豆瓣评论,似乎有不少diss这本书如何流水账,如何不专业。我自己的意见是,书前半部分他的抑郁症患者如何挣扎——内心的和生活上的——值得好好看一下,后半部分说理的部分有点just so so以至于我现在都忘 了后半部分到底说了啥了。但瑕不掩瑜,整本书读完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我一个人读不了多少书,有很多博学的同学在下面也给出了自己推荐的书。我摘选了写的很好的一些放在下面,也方便其他同学了解阅读。感谢大家的集思广益!
几步 2018-03-09 19:42:34
我今天才加入这个小组,就看到组长的这个帖子,书单很不错。如果大家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不满足于了解这个层次,想跨入致用这个领域,可以看看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心理学与生活》,系统而全面,书中有很多实例和插画,读来也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另外推荐《这才是心理学》,与其说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倒不如说是所有科学的入门书籍,这本书会教你如何识别伪科学(星座论,卡牌占卜),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
看看 2018-03-22 18:18:52
最近刚看完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特别有收获,有启发。严格来讲,这本书更应该归类到育儿类吧!所以是建议所有的父母们可以看看,特别好的一本书,可以让父母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心里世界。
灰机不会灰 (文字打杂) 2018-07-11 10:46:08
还有这本~《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30503/
为什么有些人对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应激烈,悲痛不已?例如,一次考试没有通过。而另一些人面对改变生活的重大悲剧,却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有些人公开演讲,口若悬河。另一些人却结结巴巴,好像焦虑到嘴都张不开。为什么有些人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另一些人遭遇逆境,反而更加坚韧?有些人面临太多的压力,要么降低压力,要么陷入极端的灰心丧气中。然而,恰到好处的挑战和压力有助于另一些人取得原先意想不到的繁荣和成就。他们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做到?他们的例子,能不能帮助你自己增强韧性?临床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伊恩·罗伯森在《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一书中,以40多年的研究为基础,揭示了大脑对认知的反应是怎样形成的。他也回答了下面的问题:压力始终是好事吗?《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的研究富有启发性,针对我们怎样和为什么应对压力的问题,对于指导我们怎样生活,提供了真正实际的好处。
待续,慢慢更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想凑16人格聊聊天,有人吗 (夕)
- 当瑜伽遇上三八节,生活开出了花 (莫焕娇grace)
- 深圳 mbti聊天 (dreamer-on-air)
- 生活藏爱,暖若繁花 (莫焕娇grace)
- e和i的区别 (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