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初回】考据王献之,一查吓一跳~!!!
来自:江流clay(此生长饲轮回道)
这个,下午搜着搜着,查到一个词,子敬书裙。 然后,简单考据了一下。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忽然发现,这个人,这家子,真是…… 满满的JQ啊!!!!!!!!!!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一生中有两位正妻(注意,是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这个怎么看我怎么感觉是他爹和岳父大人的那啥~后面会跟大家分析~);一位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如果追溯到上书里的“先帝”,娶公主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后面也会跟大家分析~)。后其余新安公主所生的女儿王神爱(唯一的女儿,得的不容易…后面也会给大家分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另外,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这个桃叶虽然历史上很有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像个NPC…) 来~让我们先看看《晋书》王献之传的第一句: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大家注意最后四个字!!!!!)…… “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这是《晋书》里载录的一段他的奏折,原来他跟皇帝也…) 《晋书》啊,正史啊~(抓心脑肺地感慨ING~~~)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上头有个五哥王徽之,著名的“人琴俱亡”的典故说的就是他俩: 王子猷(王徽之)、子敬(王献之)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王徽之)与弟王献之关系极好,共读《高士传》,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则赏司马相如傲世。性傲诞,又过度纵情于声色,时人钦佩其才而鄙薄其行。与献之一同患病,曾求方士把自己的余年转给弟弟。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径直登上灵床坐下,取献之的琴弹,很久音调都不协,感慨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不久去世。 (谁来告诉我这不是兄弟是神马…) 附赠个他五哥的八卦: 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任诞第二十三》) 灭哈哈哈哈~大家尽情想象吧~ “东床快婿”大家都知道,但是这里面潜藏着另一个需要挖掘的故事~: 郗道茂(第一个正妻)与王献之青梅竹马,相识相知。“东床快婿”王羲之娶的妻子就是郗鉴的女儿,也就是郗道茂的亲姑姑。(其实这些都是铺垫…掩面…接下来~主题上场——) 王羲之不仅与郗昙(他老婆的哥哥,也就是他大舅子)姻亲关系紧密,而且交情深挚,有书记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年是赠给郗昙做殉葬品,后因战乱被军阀掘墓盗出。(这妹夫和大舅子的关系好得真是不是一般般,千古名作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给送出去了,还是殉葬用的…= =) 郗道茂到婚嫁年龄,王羲之便替七子王献之向郗家提亲。(自家儿子和人家闺女青梅竹马无可厚非,但是我总觉里头还有另一层原因~)王羲之和郗昙均是公元361年离世。(这个结局,还需要我多说神马么?~) 老爸和岳父的JQ揭露,不对是八卦,说完了~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 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第二个正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这是他唯一的孩子…)。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女儿神爱后来做了皇后。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可爱妓女桃叶为妾,桃叶未生养,没有给他带来儿子。王献之死时四十三岁。 一个大男人,而且是帅哥,一辈子,只有一个女儿,而且女儿三岁时自己就挂了,这说明了神马?大家尽情YY吧~ 好了,该说说主题了,“敬之书裙”典故: 先说一下,这里的“裙”,其实,简单通俗的说,就是内衣啊~ 主角一:王献之(不扯了~扯到现在了~) 主角二:羊欣 (370-442)字敬元,东晋、南朝宋时著名书法家,泰山郡南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官中散大夫、义兴太守,是王献之的外甥,书法得到王献之亲授。王献之为吴兴太守,时至乌程,见欣习书,甚爱之。某夏,献之至,见欣着新绢裙午睡,乃提笔书裙数幅而去。由于献之亲授以笔法,不时指教,羊欣的书法更为精进,以至成名。 羊欣生性清默,无竞于人,不附权贵,淡泊仕进。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东晋桓玄辅政时,欣历任平西参军、楚台殿中郎等职,后称病自免,屏居里巷10余年不出。南朝宋任其为新安太守,前后凡13年,其间游山玩水,自得其乐。复称病辞归,南朝宋授以中散大夫衔。(这样性格的一个人呐~居然任凭王献之…啧啧~) PS: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高祖说的话,大家都懂的吧?这是正史上用对他弟弟羊徽来对他进行的侧面描写~多么的红果果啊~这样的美人,“世论尤在兄后”,世人传说他的美貌还在他哥哥之下,这,说明了神马啊~~~~) 这事儿还有个典故,“羊欣白练裙” 指的就是羊欣那天所穿的裙。 《南史.羊欣传》:"欣长隶书。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欣赏夏月着新绢裙昼寝献之见之书裙数幅而去。" 唐张怀瓘《书断》卷中:"欣着白绢裙昼眠子敬乃书其裙及带。欣觉欢乐遂宝之后以上朝廷。" 后因以"羊裙"为文人间相互雅赏爱慕之典。(雅赏、爱慕!!!这不是我编的,大家可以“百度知道”~) 估计古文大家看着晕乎,给个白话的~: 子敬书裙 日期:2010-03-21 作者:孟晖 来源:文汇报 少年沉睡在夏日的午后,一位风度翩翩的成年男子渐近的清悦屐声似乎也未能将他惊醒。男子走过来,对着不意间撞见的场景出神一会,信手拿起一旁案上的笔砚,坐到睡榻边,开始向少年束在腰间的一条新绢裙上纵笔题写诗赋。在那个一千六百年前的下午,后世人视为“百代之楷式”的“二王”书风,便如古老的流水一般,就着少年腰胯与腿股如山谷一般多变的起伏,于似云霞散落、闪着丝丝素光的裙衣上,随意宛转奔淌。 羊欣始终在熟睡吗?也可能,他朦胧醒来,但却一直假寐,任凭王献之在自己的身体上,哦,是在以自己身体为衬胎的光洁素绢上,完成一次即兴的书法创作。《宋书》“羊欣传”也没有记载,当时是否有蝉声,是否微风划过帘影,只如此讲述:王献之将几幅裙片写满之后,忽然觉得兴尽,便搁笔离去。然而,正是被墨迹覆了一半的绢裙,让富有天赋的少年羊欣事后得以静心琢磨王献之书风的真谛所在,最终成为新一代的大家。也或者,羊欣在假寐中感受到近在身畔的成熟艺术家执笔时最细微的呼吸韵律与动作起落的节奏,从而领悟到这一门艺术的神气吧。这里展现的是那个时代推崇的一种交往方式,交流不靠语言,甚至排斥面对面的相觑,以类似后世“禅悟”的风格,通过某种场合,某种情境,某种行为,让一方的感受与观念传达到另一方的心灵之中,形成一次“神交”。在书裙的过程中,王献之与羊欣彼此未交一言,甚至不曾有一次眼神的对接,但书法艺术的神髓却悄悄完成了代际的传接,并且,这是一次“岩上无心云相逐”式的、偶然而随性的传接。 在现代文学中,我一向敬而远之的一个神话题材就是,艺术家要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就得活得特痛苦,就得自我毁灭,尤其是,得毁灭一些别人,比如模特情妇什么的。也许这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宿命吧。在晋代,中国历史上首批留下名字的杰出艺术家大多出身于贵族世家,可能正因为此,那个时代涉及艺术创造的轶事讲述的总是风度与格调。品味这些轶事的涵义,探索藏在其中的密码,似乎对于今天之人的心智能力构成了某种考验。在关于王献之的几则创作故事中,竟然有两则都与少年以及白衣有关,是因为这位大书法家对于少年以及绢素特别敏感吗?为什么偏偏是少年与白衣? 据说一位“好事年少”特意制作了一件绝好料子的白纱长外衣——这个“狡童”显然了解王献之的癖性——然后穿在身上登门造访。不出所料,艺术家立刻中计,欣然让少年脱下纱衣,由他在衣上放笔挥洒。这一刻王献之的兴致竟是春花勃发一般,不仅“草正诸体悉备”,而且一直写到双袖上,还不过瘾,又转战衣缘的镶边。与“书裙”的过程不同,这一则故事中情节有着意外的转折,创作者几乎将一件长衣都写满了还意犹未尽,那兴起事端的少年却鲁莽地从他笔尖下将纱衣忽然掣走,夺路而逃。原来,少年察觉到王献之的门生们个个流露出意欲劫宝的神色。虽然他反应迅速,但还是刚跑出房门就被大家追上围住,一阵激烈的抢夺之后,纱衣裂成片片,少年只保住一只袖子。 究竟该怎样理解这两则似乎异常纯洁、清雅并且轻悦可爱的轶闻呢?从宋代起,文人们忽略“书裙”一事中两位当事人的年龄差距,将之作为喻示士大夫知识分子之间知音与情谊的典故,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有诗句云:“……潘郎狂嗜古,容我醉书裙。鼓柁他年去,相从远俗氛。”明人田艺蘅甚至批评说,他看到一幅《王子敬书羊欣白绢裙图》的画作,画中的羊欣居然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完全违背史料信息。事实是,《宋书》记载羊欣时年十二,《法书要录》中的《虞龢论书表》则说他当时为十五六岁,与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显然存在着未成年与成年的差异。因此,这个故事肯定不是在讲述同代朋友之间的知遇感。 据记载,羊欣“美言笑,善容止”,有着那个时代最重视的优雅举止与过人风度,不过,王献之更是“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因此,这也不大像是《死于威尼斯》那一类的故事。那么,晋人的故事,到底该怎样去感受呢? 别的姑且不论,一旦穿上白绢或白纱的衣裳,竟足以催发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东晋的少年们究竟曾经是怎样的神采动人哦。 (《文汇报》的文章,但是,写得如此那啥~一个十五六的美少年,一个帅哥~简直是~哎呀呀呀~) 唉,魏晋南北朝真是个好时代啊~ 于是—— 让我穿越吧!!!!!!!!!!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嗯,发现每天都木有人的样子,来个每日一发? (颜机智。)
- …… (长夏)
- …… (长夏)
- …… (长夏)
- 这个是2018年的帖子 (换名 大换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