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义》论“命”章札记(一)
止隅(切近悠遊)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范氏曰:“……不知而愠,则不知于命,无以为君子。……”此处解释,从义理上说,将本章重点从仁转向了命;从气象上说,内不充盈而虚于外释。游氏亦是此病!比较尹焞释解,可见其高下。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伊川:“……知天命,穷理尽性也。……五十知天命而未至命……七十纵心,然后至于命。”强调 “知未必至”,并且将七十归为至,也就是说,七十之论可以解释命的含义,这种解释不是定义,而是通过孔子的“用”来描述其 “体”。 横渠则观点不同:“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他认为“知则至”关键是横渠的解释添加了“穷理尽性”。穷理,知也;尽性,至也。此解似较伊川理顺。 范氏则在横渠加“穷理尽性”的基础上又添“五十而学易”,以原委其何以能够“穷理尽性”,其“加以数年”之隐证,机巧之智,流于文字,不可不察。 吕氏条贯夫子之“志”学、“而立”,而于“不惑”后添加“心且不尽,性且不知”,则不能知天命,添字处于以上诸儒大同小异。然其论天命曰“不知天命,则与道为二”,是将道与天命从知处衔接工夫境界,值得玩味。 杨氏“穷达有命”之论非对论语此章而发。然亦可证命之难解。 6•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恸颜渊、伯牛之死,曰命。范曰:“尽其道而死者,故曰命。” 杨氏之论,辩伯牛之疾非人力可免而归之于天。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程朱皆将“与”字作为and解释。伊川曰“命之理微,仁之道大。”故孔子罕言。 横渠曰:“尽性者方能至命,未达之人,告之无益,故不以亟言。”由此可知穷理之理非知识层面之理。 谢氏则引孟子“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互释。文本间的张力要注意。(《孟子•万章上》:“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以解释禅让与继承制度与前贤之的天下无必然关系,唯其天命所归。朱熹强调天和命是一个意思,只是一个从理言,一个从人说,详见其集注,此亦十分重要,从人说天理就是命是其重要理解。) 11.18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伊川曰:“不受命者,不能顺受正命也。”又曰:“命谓爵命也。” 此章宋儒讨论复杂,愚以为,以仁和命对论,利不可遮之于前。回也,修仁而安内;赐也,挣命而逐外。故回仁而正命,虽死,而於己已至极;赐则未至于人极,虽中亦智之所致,非仁也。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横渠曰:“论死生则曰有命,以言其气也;语富贵则曰在天,以言其理也。”此处孤句不可解,作互文则稍通。如理解孔子之命,此处不深究横渠之理气亦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游鹅湖书院 (披云)
- “孝弟”与“仁”——《论语·学而》1·2章讨论 (止隅)
- 颜回之死——《论语·先进》篇讨论之一 (止隅)
- 止隅論壇(黃征老師題贈) (止隅)
- 論語朱注1·1整理樣本: (止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