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评价三】浅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行者老孙(《卓有成效:管理者的职业习惯》)
在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几年里,文学领地闪身站出来一个文学大家余秋雨,光芒闪耀,他以崭新的生命姿态为散文园地植入新的生命色彩,奇异瑰丽,被称为“文化散文”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霜冷长河》等自出版以来,一股“余”风使冷却多年的散文骤然升温,无疑昭示了散文发展的新动向。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余秋雨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从总体来说,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作为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 因此,在综述的前提下,我们现着重从他的文体模式的创新、主题的创新、表达方式的灵活、语言的特色等四个细节略谈一下。 一、文体模式的创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二、创作主题鲜明 余秋雨纵览历史和人生,借山水之灵寻求文化底蕴与历史真谛,给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以现代的体会和阐释。他指出“我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保存、注释、讲解、评论,而是指从现代意义上重新大规模地寻找、选择、破解古典,挖掘出埋藏在那里的某个人种曾经有过的美学尊严,而这种美学尊严又恰恰可以塑造未来”。余秋雨苦旅中国文化的长河,越走越沉重,感情悲壮而又浓烈,略带一丝苦涩。但不是消极的,而是有一种深沉的力量支撑着。余秋雨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余秋雨站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寻找自己和民族的精神寄托,在反省文化时,作出了由历史认知现实的努力,力求趋近人类精神的特殊领域。余秋雨大声呼唤文化人面向21世纪“文化人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大家完成一个世纪性的精神引渡。”余秋雨为世纪之交的文化人树立了“健全而响亮”的独立人格和张扬生命本体意识的醒世界碑。希图使民族的优良传统得到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余秋雨从纷繁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脉络中,触及了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的文化人格,在对文化人格的渴慕和探察中,也感觉到了文化人格不健全的隐痛。还有对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思考。从其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上,窥视中国文化人独特的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也在时时省察自我人格的构建。从不断承传又屡遭劫难,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风雨天一阁中,看到了藏书世家范钦家族的人格闪耀,并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风雨天一阁》)有为人民修筑“两条长长生命堤坝”的白居易和苏东坡。(《西湖梦》)他们都是中国文化史上健全的文化人格的闪光和独特的生命的范本。 余秋雨在树立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的同时,也批判了人格被扭曲了的丑恶灵魂,对于中国文化人格的不健全,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与鄙夷。余秋雨的散文主题思考是一种宏大的文化目标的建树,在对个体与群体的人格考察中,余秋雨渴慕独立的人格,但是做为中国的知识 分子群体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不能把志向投身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的小天地自娱自耗,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西湖梦》)中国文人基本的生命形态,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与耗散。(《笔墨祭》) 三、表达方式灵活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戏剧的笔法、小说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秋雨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这些话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证,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台。因此,这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文章,充满了阅读张力,常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境界。 (2)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四、语言风格独特 余秋雨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读余秋雨,品《文化苦旅》,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理论思想以及独到的分析见解是我们需要用心收获的一个层面,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走出市俗的狭隘,走向另一个高度,思考文化,思考人生,领悟生命的微妙与境界,开始学会成就全新的自我,在用了一生去承担的苦里静静地享受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甘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余先生会如何评价5-4呢? (行者老孙)
- 个人看法 (汤姆是只猫)
- 掩卷沉思,鞦韆架 孔网在售 (好奇怪窝)
- 《千年一叹》为什么没有沙特阿拉伯 (国足神秘第12人)
- 市面上是不是很多盗版余秋雨作品? (老干妈豆瓣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