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不是吾文的吾文
jazzmenco
此情可待成追忆 回忆往事是个有趣的体验,有时候电影就伴随着记忆依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了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事情得从1962年的《洛丽塔》(lolita)说起。那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投拍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可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然而市场回报却也是相当不俗,他不仅凭借此片声誉日隆,更是给人们留下了那位让人过目不忘的少女lolita的荧幕形象。当lolita带着草帽、穿着比基尼在草坪上抬起头来摘下墨镜的时候,人们的情欲感知从此再不同于往日。可如果说《lolita》带给人们的是暧昧与阴柔,那么1967年《邦尼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带给人们的则是恣意的放纵和残忍,雌雄大盗邦尼和克莱德是那样地绝望却又狂放,他们的穿着是十足的中产阶级,可行动却是完全的江湖风味,最后,高速摄影中二人的毙亡使暴力也变得像芭蕾舞,死亡被他们带出了美丽。自60年代肇始,人们的欲望闸门开启了。此后,就是《稻草狗》(Straw Dog)和《发条桔子》(A Clock Work Orange)的愈演愈烈。 70年代是个令人激赏的年代。1971年,英俊的雷得福德和芭芭拉一起走过了欲说还休的情感之路——《往日情怀俏郎君》(The Way We Were)。这是部对时代不予置评的影片,却也是个关于恋爱中的人们谅解和宽容的故事。它没有爱的极端形式,却有爱的真谛。不久之后,人们在1972年领略了伟大戏剧般魔力的《教父》(The Godfather),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港产黑帮片中看到《The Godfather》的衣钵。人性的阴暗与复杂开始以另一种角度被书写着。1977年,天马行空的《星球大战》(Star Wars)成了公众话题,人们开始仰望星空,幻想在那里发生的侠义情仇。人们注意到了两个名字:科波拉、卢卡斯。 殖民主义在80年代走到了时代的尽头,而它的回光返照却在1984的《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中显得既宏伟却又无可挽回。大卫•里恩大气而诗意地书写了一位英国女士在“女皇王冠上的宝石”——印度的最后之旅,不久之后,她的同胞就头也不回地撤出了这块寄托了英国人无限憧憬的殖民地。而《美国往事》(Once Upon Time In America)则异常深情动人地回顾了友情与背叛,它的剪辑与音乐更是会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完美的观赏体验无愧于它的港译名——义薄云天。这简直是一代老派人士的信条与承诺。 历史能够被电影书写吗?《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部诙谐、睿智、伤感的电影贯穿起了美国50——80年代的历史,它是那样地流畅、那样地情感充沛,无处不体现着美国电影工业的高超制作水准。但是,人们的意识还能以更精妙、更含蓄的方式流动,那就是1998年的《探戈》(Tango),这部阿根廷——西班牙电影,浓缩了安达卢西亚——拉丁美洲几乎所有情欲交织的痛苦和欢欣,在斯特拉罗色彩饱满的摄影画面下,探戈舞蹈和音乐显得那般地不可捉摸和艳丽,这是人们记忆的浓缩和提炼,是情感的隐忍和释放。更是电影对人类情感表现的极致。 电影总是这样的摄人心魄。若是无以言表,就留待成追忆吧!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故园秋色》——新书开始众筹,欢迎支持 (jazzmenco)
- 长城影视动画部招聘flash制作人员 (jazzmenco)
- 我是那么爱电影 可惜无从下手 (时年)
- 有谁知道出租灯和录音设备的地方? (偏时差)
- 出让尼康35mm标镜+图丽长焦 (jazzmen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