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代表性剧目知多少
来自:天淡雲閑(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王魁》 梨园戏"上路"内棚头戏。此剧叶子奇的《草木子》和徐渭的《南词叙录》都说它是"戏文之首"。故事最早凡于唐陈翰《异闯录》、宋夏噩《王魁传》等。而以南宋晋江人曾慥所撰《类说》卷三十四引《摭遗》所述较为详细,和梨园戏戏文情节也较接近。 梨园戏《王魁》,现存两种本子:一是传统手抄本,存《桂英割》、《捉王魁》、《对理》三出:一种是老艺人何淑敏口述本,存《介绍》、《桂英割》、《走路》、《上庙》、《捉王魁》、《对理》六出。其舞台艺术形式保持着古南戏风貌,是古南戏的遗佚剧目。1959年,剧本经编剧庄长江整理,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演出;1978年再次整理演出。 《赵真女》 梨园戏"上路"内棚头戏。又名《蔡伯喈》。由老艺人何淑敏、李铭钳口述记录。 早期南戏有《蔡伯喈琵琶记》和《赵贞女蔡二郎》两种名目(见《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均无传本。前者故事已无考,后者注说:"即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元末永嘉人高明(字则诚)将这一古剧改编为《琵琶记》,将蔡伯喈写成"全忠全孝"的正面人物,末尾是"一夫二妇施表门闾"的大团圆结局。 梨园戏《赵真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结局处理与高氏《琵琶记》大致相同,但唱词、宾白俚质、古朴,不似高本典雅、华丽。唱白很难寻到二者的渊源关系。高本40余出。梨本只有7出,故事却是完整的,以赵真女为中心单线开展情节,凡是不直接描写赵真女的情节都不正面表现。 《朱文》 梨园戏"上路"内棚头戏,又称《朱文走鬼》。存清道光年间手抄本,1953年老艺人许书美于晋江民间购得,共4出:"定情"(或称"赠绣筐")、"试茶续认真容"、"走鬼"、"相认"(其中"赠绣筐"不全,"相认"有目无文)。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载有《朱文太平钱》一目;《永乐大典戏文二十五》存有《朱文鬼赠太平钱》一目;《九宫正始》简称《朱文》,注云"宋传奇",均有目无文。钱南杨《宋元戏文辑佚》收有残曲3支,其文词、情节与梨园戏《朱文》完全一致。梨园戏现存此剧是海内孤本。20世纪50年代,曾由林任生、施培植整理改编,把一摄(粒)金鬼魂改为活人。1980年,晋江地区梨园戏剧团带往香港公演,一摄金恢复为鬼。剧本发表于《福建戏剧》1960年第八期。 《刘文龙》 梨园戏"上路"内棚头戏。剧本据老艺人何淑敏口述记录,存《坐场》、《上厅》、《和番》、《放马走》、《大同关》、《洗马河》、《相认》七出。是宋元南戏剧目的遗存。 《王十朋》 梨园戏上路"内棚头戏",现存抄本系老艺人何淑敏口述记录。故事来源于宋元南戏《王十朋荆钗记》。《荆钗记》古本已元传,明代有数种本子流传,但哪一种比较接近古貌,四百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梨园戏此剧有为今传本所不见的关目,特别是"抢亲"一出,写汝权派家奴吴修拦路抢亲,错把"狗屎公"抢入孙府。这一情节不见其他本子。在明刊本屠赤水批评《古本荆钗记》中,第29出标有"抢亲"一目,写钱玉莲投江后,钱姑自愿冒充玉莲到孙汝权家,实是"替嫁",并非"抢亲",可见原来古本确有"抢亲""关目",后被改动过。梨园戏"抢亲"一出,显系保留早期情节。 《郑元和》 梨园戏"下南"内棚头戏,有旧抄残本,1961年经老艺人许志仁、黄家建口述成完本,共12出。故事最早见于唐白行简《李娃传》,宋元南戏有《李亚仙》一剧,已佚,存供曲9支。元杂剧有高文秀《郑元和风雨打瓦罐》、石君宝《李亚仙诗酒曲江池》。明朱有敦有《曲江池》杂剧。明薛近衮(一作徐霖)在上述各本基础上改写成《绣襦记》传奇。梨园戏《郑》剧与《绣》剧许多关目不间,不是一个路子。此剧于1962年由编剧林任生吸收《绣襦记》 部分情节、文词整理成《李亚仙》一剧(10出)上演。1966年中断演出,1979年7月恢复上演,至今仍历演不衰,常作为梨园戏往海外及赴京、沪等地演出的主要剧目之一。 《刘大本》 梨园戏"下南"内棚头戏。存旧抄残本8出:"包拯上任"、"遣赵大"、"讨银"、"入刘府"、"落牢"、"举笼仔"、"开衙门"、"打校尉"。经老艺人许志仁口述增补"换服"、"拿大本"2出,共10出。 据老艺人口头传说,《刘大本》尚有下半部的戏,叙述刘大本被押赴京师,宋仁宗袒亲释放,陈可忠赴试在京,被大本捉去挖目报仇,后由包公再次擒拿刘大本治罪等情节。此应与明传奇《陈可忠剔目记》(见《古典戏典存目汇考》)有关,但无本可据。今存梨园戏《刘大本》,主要人物身份及一些情节却不同于《剔目记》。 《苏秦》 梨园戏"上路"、"下南"均有此剧目,都是内棚头戏。有旧抄残本,1963年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又请"上路"、"下南"老艺人对照旧抄本口述增补校正。两派故事情节大致相同,有的各有自己的场口;有的场口全同;有的场口相同而曲白互异(一般是下场诗同,其他则不同)。两种本子科诨甚多,各异其趣。 此戏南戏有《苏秦衣锦还乡》一目(见《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已无传本;元杂剧有《冻苏秦》一剧,《九宫正始》收有曲文;明传奇有《金印记》,元末明初人苏复之作,共42出。据近人赵景琛先生考证,《金印记》是《冻苏秦》的改本,而《冻苏秦》又改自南戏的《苏秦衣锦还乡》(见《元明南戏考证》),可见此戏前后的几种本子故事情节都是一脉相承的。 梨园戏《苏秦》故事,大致与《金印记》相似,曲文间或有相同相似之处,一般是每出戏前一支曲子或念白与《金》剧相当场口的曲子相同或相近,余者相同的较少。其中"三婶报"一出中的一支曲子,与《冻苏秦》中的[下山虎]曲词相当,而此文曲子为《金印记》所无,梨园戏此剧是否另有源头,存疑。 此戏于1955年由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将"上路"、"下南"两种本子合并,剧本整理者林任生、许书记、张昌汉。1966年以后中断演出,1978年又恢复演出;1980年作为赴香港演出剧目之一。 《吕蒙正》 梨园戏"下商"、"小梨园"均有此剧目,"小梨园"由老艺人蔡尤本口述记录。 吕蒙正是北宋大臣,正史有传,许多宋人笔记、诗话,如《归回录》、《避暑录话》、《邵氏闻见录》、《六一诗话》、《默记》等都记有他的轶事。后来的戏曲即是根据这些记载敷衍而成。《永乐大典》卷13984及《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有《吕蒙正破窑记》一目,已佚,金院本有《抛绣球》(见《辍耕录》)。元关汉卿、马致远、王德信、王实甫等均有此题材的杂剧创作。现存明传奇有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音注吕蒙正破窑记》和书林陈含初刻本《李九我先生批评破窑记》,作者不详口明末王陵改《破窑记》为《彩楼记》。 梨园戏《吕蒙正》与上述古本比较,故事大节相同,小节互异。梨园本刘文茂,别本都作刘懋其女梨园本同元杂剧都称刘月娥,明传奇《破窑》、《彩楼》均称刘千金,不标名,亦有的本子称翠莲或瑞莲。梨园本的《剪琼花》、《竖旗拜旗》、《侍漏院》等出为他本所未见。梨园本《打赶》之后,吕蒙正引月娥望破窑而来,有《过桥》、《入窑》两出,亦为别本所无。 1954年八月由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整理为《入窑》折戏,整理者林任生、张昌汉,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许书美饰吕蒙,苏乌水饰刘月娥。荣获剧本二等奖,演出三等奖。1956年又将"下南"、"小梨园"不同场口合并,整理成全本戏(七出)演出口1966年以后中断演出,1980年9月恢复上演,并作为赴香港演出剧目之一。 《陈三五娘》 "小梨园"内棚头戏,共23出,其中《簪花》、《私会》两出一佚,余21出为老艺人蔡尤本、许志仁等口述记录。 宋代,泉州随着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荣,出现许多本地或外籍有影响人物的轶事逸闻,被编入戏文,陈三即其中之一。陈三故事先以口头传说形式而流行,再经文人加工创作成笔记小说《磨镜奇逢传》,作者不祥,近据台湾陈香考证,为明初晋江人李景(字卓吾)(见台湾人人文库《陈三五娘研究》)。后又被改编为《荔镜传》,作者亦未详,重版后数易其名,有《奇逢集》、《新增磨镜奇逢集》、《增注奇逢集》、《二刻泉潮荔镜奇逢集》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前,已有潮、泉两种《荔枝记》戏文在民间演出(见英国牛津大学和日本千叶书屋藏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末页上栏的书坊告白)。 梨园戏《陈三五娘》是《荔枝记》压缩改编的舞台演出脚本。1952年秋由晋江大梨园剧团整理为13场,分上下集两次演出。此后又于1952年11月、1953年5月再作两次修改。1953年 4月成立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由该团许书纪、林任生、张昌汉对《陈》剧进行重点整理,压缩为三小时的演出节目,于1954年11月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大会演出,全获大奖。1956年11月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陈三五娘》。1966年到1977年中断十余年没有演出,至1978年6月再次恢复上演。 《郭华》 梨园戏小梨园"内棚头戏",现存蔡尤本口述记录本六出。写郭华、月英故事的戏,"宋元旧篇"《南词叙录》中有《王月英月下留鞋记》一目,已佚;元杂剧有曾瑞卿《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收有元传奇《郭华》、《留鞋记》佚曲六支;明有童养中《胭脂记》传奇(文林阁刻本不署作者名,《远山堂曲品》署童养中)。梨园戏《郭华》中"买胭脂"一出较完整地保留了《九宫正始》所收元传奇《留鞋记》的三支佚曲。与别剧种同名而剧情不同的有:(一)月英有母,但不出场;(二)郭华、月英二人初会是江边邂逅,而不是"园遇";别本均为郭华吞下半幅罗帕而死,而梨园本却是吞下弓鞋而死,虽舞台形象不雅,但却合"留鞋"本意。 此剧1959年9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整理演出,并由中国新闻社与香港华文电影制片公司联合拍摄成舞台电影《胭脂记》。1962年9月赴深圳演出"买胭脂"一折;1980年赴香港演出全剧。 《高文举》 梨园戏小梨园"内棚头戏",有古脚本残本和老艺人口述记录本,共存10出。 南戏古剧《高文举》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关目。现知梨园戏一种外,尚有两种不同关目:(一)安徽省徽剧团保留有《水云亭》抄本(疑是余姚腔之演出脚本),即是敷衍高文举故事,有还魂的关目,其结局是贞贞(梨本作玉 真)入温府(梨本作殷府)被毒死,尸埋深井,为神仙搭救不腐,贞贞托梦高文举,夫妇先后赴包拯处告状,得以昭雪,全家团聚。《寒山堂曲谱》中载有《高文举两世还魂记》的佚曲,应即是此剧。(二)明代弋阳、青阳腔所经常演出的《米珍珠记》,以米珍珠为引线,使高文举与发妻金贞(梨本作玉真)得以扫窗相会。 梨园戏此剧于1958年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整理演出(剧本整理者林任生),基本上保留了传统原貌,惟结局改为文举与玉真相会后挂冠而去,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演。 《朱弁》 梨园戏小梨园"内棚头戏",存老艺人蔡尤本、刘玉鉴口述记录本11出。 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什调"46种中有朱少斋《破镜记》一剧,与梨园戏《朱弁》的主要内容相同。梨剧"裁衣"一出,在[大环着]"心肝破碎"套曲里,有一支[举起金杯]的曲牌,标明"弋阳腔",但其音调韵味已完全南曲化了。 1957年剧本经林任生整理,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演出,1959年再次整理为《朱弁冷山记》。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演,1962年赴深圳公演,剧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安南永女游击队》 现代梨园戏,剧作家林任生60年代初作品,由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出,参加晋江地区创作现代戏调演。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于1991年7月,经剧团重新加工排练献演。 《台湾凯歌》(《郑成功》后集) 新编历史剧,系剧作家林任生创作的《郑成功》(《原海义士》、《台湾凯歌》)的后集,由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于1959年,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剧观摩演出。1977年经尤世赞、王仁杰、庄长江重新整理,更名为《郑成功》。 《刺桐舟》 泉州海交史传奇,新编八场梨园戏,吴捷秋编剧,由福建省晋江地区梨园戏剧团演出,参加福建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演,获创作剧目三等奖。 《燕南飞》 现代梨园戏。郑国权编剧,由福建省晋江地区梨园戏剧团演出,1979年参加晋江地区创作剧目调演,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及一部分演员奖等。之后上省参加福建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演,获剧本创作三等奖。 《枫林晚》 现代梨园戏。编剧王仁杰,根据航鹰的同名小说创作此剧。1984年7月参加晋江地区现代戏调演;同年赴榕参加福建省庆祝建国35周年现代戏调演,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场景音乐设计奖、灯光设计奖、演员奖。 1985年为剧团晋京汇报演出主要剧目之一。 《节妇吟》 新编古装梨园戏,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创作演出。本剧曾多次修改排练,编剧王仁杰,剧本由《剧本》月刊发表。1987年5月首演,参加泉州市创作剧目调演。同年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获优秀演出奖、剧本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音乐奖、灯光设计奖、演员奖、幕后演员奖。1988年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演出奖,青年演员曾静萍扮演剧中颜氏,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剧本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该剧为台湾省京剧界改编为京剧《问天》在台湾上演,引起轰动。 《陈仲子》 历史故事剧。编剧王仁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出。1990年参加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获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剧本二等奖、导演奖、音乐奖、舞台美术奖、演员奖。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梨园戏迷qq群89361939 (湾里星)
- 泉州现在看梨园戏的都是什么年纪啊? (yuedang)
- 梨园戏老磁带 (病梅)
- 想看一些经典剧目,给个网站下载 (清胧)
- 泉州传统戏曲剧本梨园戏部分 (上尉是主唱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