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八仙”会消失吗?
长征一号(人在做,天在看)
原文转载自:苏州新闻网 借天借地,足肥足水,苏州的地方品种“水八仙”曾经在国内首屈一指,甚至名扬海外,老百姓也从水塘里收获着一个又一个丰收。然而,时至今日,“水八仙”的种质资源和栽培技术却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萎缩和流失――― 提起“水八仙”,也许连老苏州也要扳着指头想一想。“水八仙”是指苏州地区的地方传统水生蔬菜,包括茨菇、荸荠、莲藕、水芹、茭白、红菱、芡实和太湖莼菜八大类。 水秀地肥的特殊地理环境,地方种质“水八仙”在苏州的栽培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水八仙”积累下来的品种和栽培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地方宝贵财富,同时也为生长在水乡的百姓开拓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创收、增收绿色通道。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苏州土地的日益金贵和市民餐桌选择的日趋多样化,作为地产蔬菜家族中举足轻重的成员,“水八仙”失去了往日的地位,逐渐走向萎缩,部分优良种质资源在不经意中悄悄流失和外迁,甚至遭受着反销的竞争压力。有关部门和蔬菜技术人员呼吁,保护种质资源,选育优品优种,为“水八仙”营造一个繁衍生息的空间,已刻不容缓。 “水八仙”不仅仅是只菜 每当春夏时节,娄葑、车坊等城郊地带的农户就开始忙着下塘收获。天还没亮,就能看见身着胶鞋胶裤的农民在荡田里掰茭白,天亮时,市民就能在市场上买到新鲜水灵的地产优质茭白。这个时节,不管是市民餐桌上,还是在大小饭馆里,都能看见各种方法烹制的茭白,酱爆的、清炒的,切丝的、切块的……不管怎么烧法,吃起来一定是脆嫩中带着微甜。 卖完茭白,鸡头米也熟了。这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能看见男女老少手上戴着铁甲凑在一起,一边聊着水里的收成,一边剥着颗颗丰满的鸡头米,往往是篓子还没装满,上门来买的人已经排起了队。这道独特的“水乡风景”也只有在苏州才能看到。买上几袋剥好的鸡头米存放起来,可以炒、可以炖、可以煮,既美味可口又营养保健,老苏州们甚至存点货吃到来年。在这些日子里,他们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鸡头米的好坏。 “水八仙”之于苏州的老百姓,也许已不仅仅只是几道饭桌上的菜,而成了水乡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水八仙”的重头品种,苏州两熟茭白的品种曾经达到10只之多,早、中、晚熟配套,尤其“蜡台茭”蜚声中外;地产藕以浅水花藕居多、品质最优,不仅上市时间早,生食更加脆、甜,曾被国内外科研单位和菜农广泛引种;菱角的优良品种有“水红菱”、“大青菱”、“馄饨菱”、“和尚菱”和“老鸟菱”等,仅从名字来看,就可知其种质的丰富和品种的奇特了;太湖莼菜是目前国内人工栽培最主要的品种之一,因其产量高、品质好而被杭州等地作为当地的替代品种,但是由于太湖水满足了莼菜要求生长水环境特别清澈且微带流动、土壤有机质含量充分等“娇气”的要求,“太湖莼菜”其品质和营养均是独一无二的;本地产的芡实俗称“南芡”,是我国唯一无刺人工栽培品种,因其吃口糯、营养价值高,其身价是“北芡”的几倍;苏州地产水芹由于采用独特的栽培技术,品质高,吃口更香、嫩;黄茨菇同样是苏州地区独一无二的品种,吃口糯、酥,但产量有限;苏州荸荠长得秀气,吃口爽快。 “水八仙”从精致走向粗放 虽然长在“深闺”,但是由于品质超群,“水八仙”还是引来了各路菜商。每当菱角上市时节,上海等地的卡车纷纷开往郊区的荡田排队等着要货,晚来的还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装满车。“水八仙”盛产的时候,每季都有不同品种漂洋过海走上外国人的餐桌,并且深受异域食客的欢迎。 长久以来,“水八仙”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近年来,“养尊处优”惯了的“水八仙”却遭受着种种考验。据有关部门的一份蔬菜研究资料显示,苏州著名的“两熟茭”原来有多达10个品种,但是目前仅剩下少量的“两头早”、“中蜡台”、“小蜡台”、“大头青种”、“吴江茭”等几个品种,“大蜡台”等多个地方独有的优品茭品种已不多见,甚至再难觅踪影。目前本地大量的种植品种和消费市场已被外来茭白所取代。“圆叶芹”、“苏州荸荠”、“白种”一熟茭等品种也已“一去不复返”。市蔬菜研究所曾全力抢救“水八仙”的优品种质,但大多保留下来的品种纯度已今非昔比。 就栽培技术来说,地产茭白两年三熟的栽培方法曾是地方独创的保留技术;水芹培植采用插秧式的“软化栽培”法,使水芹根部显白,吃口更嫩更香,品质明显优于根部泛黄的外地水芹,这种“软化栽培”法同样也是千百年来历代水乡百姓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的独特技术。然而,近年来,随着作为传统水生蔬菜主产区的娄葑镇划归工业园区开发后,“水八仙”的重点种植区域开始转移至吴中区车坊镇和郭巷镇等地,虽然栽培面积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但是成片种植已不多见,今日的菜农也不再是那批在水塘里泡大的老菜农,“水八仙”传统的栽培技术断了档,老菜农丰富的经验也无法再传承下去。有关专家认为,现有的“水八仙”种植技术完全是粗放型的,全没了传统上精耕细作的架势,以往以有机肥为主的用料更多地已被化肥和农药所取代。 苏州能留住“水八仙”吗? 苏州市蔬菜研究所副所长鲍忠洲认为,“水八仙”种质资源的流失和栽培技术的失传,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人们的疏忽,即便是在已看到“水八仙”衰萎苗头的时候,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他介绍,很多年前,条线上专门有个蔬菜技术人员协作组,经常交流包括水生蔬菜在内的种植栽培技术。但是,协作组解散后,再没有新的可供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其次,鲍忠洲认为,苏州大开发、大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不允许有更多的土地用来培育、种植“水八仙”,很多菜农也已上了岸,“水八仙”逐渐萎缩也有其历史命运的因素。几年前,有关部门有项争创“苏州市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圃”的计划,但是因为种质保护不力、栽培技术复原困难以及人员缺少等种种原因致使计划最终流产。针对这件事,有关科研人员甚至发出了痛心的疾呼:“这是我市蔬菜战线上最大的失误!” 面对难能可贵的地方种质资源正慢慢消亡,市农林局蔬副食品办公室的有关人员提出:“从客观现实出发,苏州水生蔬菜已不能求高数位的产量和数量,但是作为地方优质的传统品种,保存、保护好其种质资源仍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际上,有关部门也正在组织专家为苏州的水生蔬菜现状把脉、开方。有专家认为:“选种、育种和提纯复壮是水生蔬菜恢复、延续的必由之路。”但鲍忠洲遗憾地表示:“从目前的人力、资源等现状来看,全面恢复传统‘水八仙’的种质资源和栽培技术已经不太可能。”他认为:“最多在芡实、太湖莼菜等地方独一无二而且占有绝对优势的品种上有所突破。”据他介绍,农林蔬菜部门目前正在编写一册有关苏州水生蔬菜生产和应用技术的专业书籍,内容包括水生蔬菜选育品种、种植推广、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地方经验总结和外地先进做法。“尽管内容很丰富,囊括了苏州地区上千年种植水生蔬菜的历史,但是很多做法只能永远留在纸上,不可能再回到实际的生产中了。”作为几十年从事蔬菜研究的老专家,鲍忠洲也只能深表感叹和无可奈何。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定胜糕的由来 (长征一号)
- 苏州情节 (serry)
- 2013年广电总台新苏州10碗面是哪几家店 (猫胖)
- 苏州公所已知录(不完全版)未完待续! (长征一号)
- 苏式糕点上市落令表 :之秋酥篇 (长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