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观点收集
来自:万志诚
想看干货的话,大家可以先绕道了。本文只是在收集观点,没错,干巴巴的观点,没有多少我个人思考。《乌合之众》在大众心理研究上可算是开拓者,从发行至今已有百余年。其观点在当时可谓“非主流”(如今也是),同时也引人深思。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进展,书中有些观念已被否认抛弃,有些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和肯定,导致我们如今阅读时,不得不带着批判眼光。当然,我这里并不会评价或论证这些观点,只是把一些我认为值得讨论的,列举出来。有些观点书里带有论证,有些则无,我把论证部分都略去了,不在此讨论论证质量。而一些过于绝对的,我也一定程度缩小了它们的适用范围(或修改)。本文主要目的是大致总结书中内容,也为想了解此书者提供帮助。因为缺乏论证,干巴巴的观点本身价值可能不大,但能给予人警醒,去思考自己或许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 下面是《乌合之众》的主要观点(我挑选的,所以有的会被省略,有的详细,有的简略): 群体指心理群体。 个人融入群体时会去个性化(表现为从众统一)。 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的观念。 1.不同观念间无需逻辑上的相似性与连续性。 2.观念通常得采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形式,才能为群体所接受。 3.群体接受与根除观念的时间缓慢。 群体的推理能力差(即根据事物表面推理)。 群体想象力易被引导。 教育。 1.教育中,派不上用场教育成果,和不必要的教育,在进行过程中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 2.教育一定程度没有使人获得该有的能力,反而起摧毁作用。 3.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国民心智的手段。 形象、词语、套话能激起群体的情感与想象(通过变换词语可以改变人们对它们的情感),也能成为具有应付性的空话。 词语在不同群体中含义不同。 群体的想象(或信念、或幻想)引导着群体的行动。 群体更易被情感影响,而非理性(或逻辑对群体几乎不起作用)。 文明的主要动力也来源于情感,而非理性。 影响群体思想,可通过重复不断的断言(即没有推理和证据的断定),使群体形成成见(即固有观点)。 群体传染强的特性会使处于群体中的个人接受来自周围人的观点、情感、信念等,从而产生流行。 名望是利用断言、重复、渲染普及的观念产生的力量,能麻木群体的判断能力,使群体产生敬畏心。 群体信念(持久性的)十分牢固,不易改变,它确定着文明主流,人们通常为其捍卫。 人(群体)的行为受信念支配。 信念在哲学上的荒谬不影响其传播和为人们所接受。 群众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意见可以基于同一信念。而与普遍信念相悖的意见在大众中不具持久力。群体意见多变,尤其是不来源于普遍信念的。当意见获得足够名望,便会抑制与其相关的其他意见。 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与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由各个各种特点、职业、智力水平等的个体组成。同质性群体通常有相同的派别、或身份群体、或阶级等,本书只讨论异质性群体。 领袖影响力很小程度取决于他们提出的论据,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名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想一同探讨的朋友私我吧 (冰淇淋山)
- 谈一下近两年的进步 (冰淇淋山)
- 看见你就进来,让我们促膝谈心吧~ (冰淇淋山)
- 觉得自己已经活了很久了 (冰淇淋山)
- 《乌合之众》观点收集 (万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