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二) 特写张娜
来自:后花园
张娜:小有小的做法 by 赵茜 from 城市画报 “每天睡觉都很希望第二天快点上班。”张娜坐在上海茂南路1号的一个汽配厂改成的办公室里,点燃一支烟。这个身形娇小,说话做事一阵风似的带着些北京妞咋呼的姑娘,脸孔发亮,根本无意整理那段回忆的先后次序。 2004年,张娜进入上海静安鸿翔服饰有限公司,做了ev.code的设计师。当时ev.code才刚刚创立,静安鸿翔的主牌是另一个针对成熟女性、培养了多年的eV。公司让她选择具体去哪一个品牌,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ev.code。当然,成熟的eV代表着不菲的待遇。可 张娜觉得“新牌子会有意思点。”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些人会反复推敲,假如我选了甲而不是乙会如何?但这种“如果”题似乎在张娜选择学设计的时候已经结束,她只是要做、必须做自己的东西。 “我和其他四五个设计师共用两台电脑。那会儿几乎所有服装公司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画设计草图。”ev.code针对的对象是18到30岁的年轻人,可参考的对象是very modle和only这样的牌子,市面上其他同等价位,风格类似但根本记不住名字的牌子车载斗量。她第一季做了风衣、羽绒服和连体跳伞装。她在羽绒服上印花——“冬天上海人总在脖子上戴个大狐狸,我觉得很傻,我画了只狐狸印在羽绒服上。狐狸羽绒服很漂亮,但是太夸张,最后根本没人定。”多年以后,静安鸿翔的老板告诉张娜,正是看了她设计的东西,觉得ev.code的感觉对了。开设计会的时候,张娜要求申请电脑。她解释设计不只是画画:“我的印花要设计图案,不是只画几朵花,我需要把花和平面设计相结合。”老板不止给她配了电脑,给每个人都配电脑。不久,张娜升为设计主管。她很少去描述过程中间的人事倾轧,“做新手时被欺生也装会儿孙子”,关键是,“看到我的东西你就会对我刮目相看。”她自信。很快,她成为带领ev.code的设计总监。她说设计就好像前世记忆,“我进入得很快。” 3年之后,她从静安鸿翔辞职,ev.code已经打败eV成为公司的主牌,“是它最鼎盛的时期”。她既冷静又兴奋,“我挺有目的性的,这只是我积累学习经验的一个过程。我一直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在静安鸿翔的3年里她积累了大量工厂、面料商和代理商资源,对建立品牌中间的脉络“了然于心”——“1、投钱做自己的小样衣间,买全所有设备。我的设备会是比人多,这有一个预留空间。2、我有一个工作室,有销售代理渠道之后,我会立即开一个自己的自营店。3、需要整合一个自己的小加工厂,专门为我做衣服,我能保证我的衣服从10件到500件都能定时定量保量地做好。” 她把自己的牌子叫做(na)too,在51job上发布了正式的招聘启事,招聘一个打版师一个样衣工。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有的应聘者眼中写着明显的戏谑,“这么小的公司,还能这么一本正经。”她陈恳地说服那些合适的应聘者,说将给他们在别的大公司中没有的空间。连日连夜的,一系列的三十多个款的实验设计被赶制出来。她的内心急切但又必须放慢步伐,“我还不能贸然开店,我并不知道这些更属于我内心喜好的设计会不会被别人接受。”她邀请很多不同职业不同圈子的朋友到家里看衣服。曲里拐弯的,先是之前根本不知道正在开店的朋友要求代卖这些衣服,衣服代卖后不到一个礼拜,一个专门做设计师品牌的公司将(na)too带进了商场。张娜记得很清楚,“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筹备,2008年4月创立品牌,5月份开始有订单,接着招人,头一批设计每件都有十几件,几十件的量。心里不慌了,2008年我就在长乐路开了一家店。” 机遇对张娜毫不吝啬地张开双臂。她父亲的的一个学生找到她,希望投资2000万做一个新牌子,“特意冲我来的,就是觉得我做事还成。”她翻来覆去想了几天,投资要有回报,远期的加盟代理也得兼顾,商量来商量去跟ev.code也差不多,她最后放弃了。投资人非常诧异,跟她说:“娜娜,这种机会你人生中遇到其一不会遇到其二,假使你有命遇到其二,你也绝不会遇到第三次。” 以完全商业化的方式创立个人设计品牌的策略令张娜几乎没走什么弯路。 “服装靠天吃饭,每年5月1日之前你的夏装没上的话,到6月你有再好的东西也没什么用了。因为7月货品开始打折,正价期只有1个月,这是卡死了的。”张娜说话间拿出一张OTB(即产品在销售期开始的预定采购量的机动采购系统)表格给我看。每个服装公司设计总监的OTB表格就好比杂志的流程图,控制产品的科学采购和生产。“比如2009年秋冬计划,你看得出很严格的波段。买货90万,表示秋冬两季计划生产90万吊牌价的东西。以下划分很细,外套、风衣、铺棉上衣,毛衣等等。甚至秋天夹克几款,金额多少,占比(即在每个大类里是多少)都要显示。以(na)too为例,比如我这一季总共做27款,也需要分成几个波段上,控制第一阶段在什么时候卖,第二阶段什么时间上。”张娜详细地解释,“但是我自己的牌子就卡得没那么细,要是在大公司,说好夹克占30%,600万,你就只能占600万,因为OTB显示的是从去年销售中做出的总结和预测,除非有数字表明卖得不错销售上还有空间生产量才能增加。” 因为这样的职业训练,张娜必须花很大的精力盯着销售,研究货品的浮动,她负担不了ERP(财务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很贵,也叫做公司电脑数据实时监控,就是每卖掉一件衣服输入电脑,你都可以看到,用来监控全国销售、帮助分析库存量、进销存等等。但是我发现用gmail里的excel也可以实现销售监控!”她爽朗地笑出声来。 作为一个设计师,张娜兴致盎然地投身于各种设计实验。把激光打在布料上做印染,表现大都市中快节奏的精彩生活,辅以几何状的鲜明廓形;磨着面料商染出桑蚕丝渐变印花的效果,表达春日愉悦的小心情;或者用小时候折纸的体验,塑造出一系列带着童年回忆的单纯快乐的衣服,并且用这组与THE THING合作的《折纸》系列参加了上海正大艺术馆的“1981设计艺术展”。在张娜的心中,(na)too希望表达的是不同于奢华、气质,稍微轻松有趣的设计体验。好比“我们都是成年人,但是心中依然住着一个幼稚的自己。”她的东西看上不正不潮,但是独特而充满玩味——渐变图案的大衣口袋,印花小人的团团起舞,经常使用的褶皱和阴影,这种对小细节的拿捏总是不经意间就引起你的共鸣——我也会不经意地想到她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画古栈道;在陕西美院时单枪匹马跟别人谈成一单壁画生意,呼朋唤友很快画完赚一点钱;在法国进修时拎个小皮箱子跑到意大利跟着流浪画家画画抽烟做展览;穿着随便窝在家里抱着活力充沛的一猫一狗。这个大大咧咧,内心细致的姑娘一直以向外的姿势,乐于与人分享着她的小小世界。 虽然作为管理者和设计师有着天生的矛盾,理智与情感的大战屡屡上演,“你不能老想再改改再完善,因为必须预留两个月的时间给生产。”但是她自有另一套解决方法,除日常设计外,她特别做了一组私人设计系列叫做“shadow”,“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就像你的朋友。”,她在这个系列里尝试运用更加丰富的手法来探讨时间、空间对人及物造成的影响及结果。另外,她也和朋友合作了一个公益的绿色项目,叫reclothing bank,希望收集过去10个人的10件最喜爱的衣服,在已有的衣服上重新设计。 她说:“设计上一定得精益求精,但其他事情也得学会抓大放小,不能做完美主义者,要学会放弃。”小有小的做法,“拥抱商业”之后她反而得到了更多的空间。
-
大米 赞了这篇讨论 2013-06-18 21:33:06
-
大菲 赞了这篇讨论 2011-11-03 11:10:25
-
nuonuo 赞了这篇讨论 2010-12-20 19:54:11
-
com'on eileen 赞了这篇讨论 2010-10-22 21:54:58
-
Meiyan 赞了这篇讨论 2010-10-21 10:18:33
-
stena wong 赞了这篇讨论 2010-10-21 00:32:46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22丽江工作室线上分享会 (后花园)
- 在中国的美术馆,你看不清楚世界 (液态市集)
- 怎么看待“乡土” (后花园)
- 重要的不是艺术 (后花园)
- 淘宝村里的中国 (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