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simon小布丁(失去了太阳的向日葵)
波点,就是草间弥生的世界。 看到波点,人们就自然想到草间弥生。出身富裕的她,长期被精神疾病折磨。痛苦与快乐交替,成为她创作的养分。 自幼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让她忠实的选择本能,试图用独特的视角将她眼中的世界艺术化。 天才,往往偏执。 波点是她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手段,她沉迷其中,唯有创作可以拯救她。 而母亲并不希望女儿从事艺术的道路,便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还经常体罚她,导致她的精神受到了更大的刺激。 后来,她远赴美国,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疯子,无药可医。 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感受到她面对镜头时的紧张和叛逆,这和她作品当中的精神合二为一。 初入美国,她的艺术形式并没有被人接受。 她后来回忆:“在租住的公寓里,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从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被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不疯魔,不成活。 还好,在她的不断尝试创新下,终于在1968年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 由于主题是大胆的“裸体集会”,当时报道刊登的副标题是:但,这是艺术吗?使得这种表现形式备受争议。 也就在当时,不少亲友由于她的大胆而逐渐疏远了她。 在她的坚持下,不出几年便拥有了大批的簇拥者,也获得了如期而至的爱情。

33岁的草间弥生和当时小有名气的传奇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立刻坠入了爱情。 他们爱的热烈,他们的不同之处其实从作品当中就可以看出,所以才会产生致命般的吸引。 不幸的是,他们的爱情并未开花结果。不久约瑟夫离世,并对草间弥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约瑟夫离世的第二年,草间弥生便搬进了精神疗养院。每天往返于工作室和疗养院之间长达40年。 期间,她创作的作品多达数千件,无法停止创作,不然会像死去一样痛苦。虽然她饱受折磨,可那些作品是那么富有生命力。 草间弥生,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谁又能说得清呢? 文章来自艺博客art,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寻人]阿姨,您记得我您给我画的章鱼吗 (Licorne13)
- 草间弥生108幅经典作品在线观看下载 (ARTWE)
- 求购M+博物馆的这款帆布包 (脆薯饼)
- 香港M+博物馆|“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特展门票(3.22... (迎风—溯洄从之)
- 圣诞款 (FAKEW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