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未央歌——台湾民歌回顾(1975—2002)(六)
一衣(孤独本是生命的常态)
六、齐豫 ■简介: 齐豫1978年参加金韵奖大赛,立即被新格招至旗下。1979年推出首张专辑《橄榄树》,与当时的民歌作品相比,齐豫得天独厚的嗓音,以及作品轻松的表现方式,均在原有艺术歌曲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了民谣的元素,表现出与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而专辑的制作人李泰祥亦是流行乐坛上的"独树异帜",由他所创作的歌曲既属古典亦属流行,作品经常将文字与音乐等量思考,力求做到二者之间的和谐。为当时大同小异的流行乐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他与齐豫合作,在民歌时代创造出一派全新的唯美艺术派曲风发展方向。专辑中的"欢颜""橄榄树"并被选定为电影《欢颜》的主题曲,随着电影的上映而成为当时乐坛关注的焦点,被誉为民歌时代的无以伦比的经典代表作品。 ■感动生命--齐豫 如果说罗大佑追求的是真;曾淑勤渴望的是善;潘越云表达的是美--齐豫却是罕见的、三者兼备的歌者。在这善变又多变的歌坛,她无国界的歌声中有太丰富的题材,从反战到生命--探讨:她总让人感到人性的关怀和属于女性的温暖,但从不做小女人状;她的歌完美得几无瑕疵,往往名列发烧器材的必备的CD目录……但除了《橄榄树》、《回声·三毛No.15》和英文的《Story/故事》之外,齐豫的个人专辑一向不怎么好卖。毕竟她的歌总偏向艺术型的高格调,不是人人都可以吟唱的那种"口水歌"。尽管提及她时总忍不住堆上"天籁"、"仙者"等一大堆形容词,但真正懂得欣赏的人却总是一个小圈子里的少数人,但这些人却为收藏到她的每一张CD而狂喜不已。大部分时候齐豫都游离在歌坛的边缘,以歌唱自娱娱人。而且她不喜欢打歌、宣传、通告和拍Music Video这些容易提高知名度的手段,也不想适应疲于奔命的娱乐圈生涯。真的,人生难得有齐豫。 在民歌热门的七十年代,齐豫也唱红过《乡间的小路》这类民歌。但她天生不是一个"民歌手",简朴的民歌与她华美古典兼具的歌声很难水乳交融,所以一直是课余在民谣酒吧弹唱西洋民谣,直到李泰祥出现。于是就有了《橄榄树》的浪漫年代。李泰祥选择徐志摩、余光中、席幕容、三毛等人的诗作谱成歌,他曲折古雅又清澈忧伤的旋律、清幽淡远与奇诡华丽兼备的编曲丰满了诗作的内涵,齐豫悠扬高亢、从容舒展的歌声则把它们的音乐性发挥到极致。当年,在评选台湾百张最佳专辑时,李泰祥的音乐与齐豫的演唱均名列单项榜首,实属众望所归。不过这时的齐豫被动地在别人的诗名里吟唱着。 李泰祥的歌谣,聪慧独立的她当然不甘心仅仅充当优秀的演绎者,总想唱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她后来逐步介入幕后工作。齐豫初试幕后工作是与王新莲合作《回声·三毛No.15》专辑。众多音乐方家的参与,三毛一生的诗剧与齐豫、潘越云双女声的搭配,令《回声》成为公认的经典作品,齐豫也因此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她敏锐的选题眼光、对整体风格的控制、对人员的调配都是一流的。齐豫所有的专辑中,只有一张的词曲全是原创作品,那就是弟弟齐秦为她制作的《有没有这种说法》。 歌坛长久流传着《橄榄树》在香港选入十大中文金曲后齐豫用奖金买了把吉他送给弟弟的佳话。而《有没有这种说法》中的齐豫则是个真切可感的灵慧都市女子,她深味生命的寂寞与伤逝,感伤爱情的脆弱与凄美,也懂得人间充满无法避免的失望。可以说,这张专辑是齐豫所有中文作品中最个性化,也最有人性味的。《谁捡到这张纸条,我爱你》是她与李泰铭爱情的结晶,在爱情的滋润下,齐豫唱出了音乐生涯中齐豫唱出了音乐生涯中最有价值的歌。可是随之而来的幸福生活却令齐豫迷醉,无暇再出音乐专辑。 数年过去了,多想再见齐豫的歌声。滚石唱片不愿旗下的优秀歌手长期沉默,开出了一系列让人动心的条件--录制3年,精致细腻的齐豫最新中文专辑《骆驼·飞鸟·鱼》终于在歌迷们的期待中问世了!"有一种骆驼,天生没有泪腺,无法流泪,它如何悲伤?"齐豫用她的歌点醒了我们生命中的喜悦与感动,她的歌永远让人珍惜。 ■想念齐豫 我相信想念一个人的滋味是美好的,就像在这个月朗风清之夜,我想念不知远在何方的齐豫那样。 齐豫与一些著名的名字有关,比如三毛、齐秦,比如胡慧中。可齐豫的曝光度远远没有他们高,她的名气也因此没有他们大。但我知道齐豫并不是因为他们才为人所知的。恰恰相反,对我而言,正是因为齐豫,我才能对与她相关的人保持一些兴趣。 我常想像齐豫的形象。我见过她的一张照片:一个身着蓝色拖地长裙的女子坐在一扇朱红的门下,长发拂面,我因此看不清她的面容,头微微低垂,像深锁闺中倦慵闲坐的小姐,又像浪迹天涯寂寞暂歇的路人。这十分符合我一贯的想像。我相信有许多矛盾性的因素集中在齐豫身上,正如,我自知用语言描述齐豫歌声的努力会是一种徒劳,就像夏日的傍晚,你想用某种语言描述雨后的彩虹那样。在现代,已经有太多的声音充斥于我们的耳内,酷哥旁若无人地宣泄,甜姐儿矫揉造作地煽情,挥手和飞吻,疯狂与迷醉,声嘶力竭,高潮迭起,我们常常会在这混乱的音乐时空下忽视这样的一位女子,传媒始终对她的兴趣不很大。她不是属于大众的,而仅是属于某些人。但我又同任何一个凡夫俗子一样,对自己深爱的人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有关齐豫的轶事,我就只好借她的歌来想像了。因为那首著名的《橄榄树》,我便猜想她是否有和三毛一样浪迹天涯的经历。有了齐豫歌声的抚慰,一切都会像流水一样地远去。记得一个冬天的夜晚,女友林冒着小雪来找我,原来快乐无忧的她竟失恋了。在她滂沱的泪水前我无言以对,所有的语言都是无用的。"听听齐豫吧。"我说。于是我们听"往事说不尽,就像山一样…… 我知道此生是无缘见到齐豫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歌声及其所带来的情感一直在伴随和感动着我,以及许多我无法知晓的人们。对我们而言,这些歌声和情感便是全部的永恒了。 七、木吉他 ■简介: 木吉它合唱团是当年校园另一支相当著名的民歌组合,合唱团由陈永裕、李宗盛、江学世、陈秀男、郑文魁、张炳辉等六人组成。 1976年,正是那热血昂扬的年纪,明新工专的两位学生张炳辉(绰号煎饼)与江学世(绰号江呆),在参加第一届金韵奖校园巡回演唱会时,两人各持一把吉他,在台上唱了两首创作歌曲,不但受到全场瞩目的掌声,也因为这次成功的活动造势,掀起了校园民歌运动的热潮。 就在当时,一位男同学走到后台,半慕名半讨教的自我介绍,他说,他会玩音乐,他叫李宗盛(人称小李)。于是因缘际会三人凑在一块儿,只因为他们都热爱音乐。 1978年,乐团在金韵奖大赛中脱颖而出,广受青年歌迷们的喜爱,成为当时校园民谣中的典型代表。1980年,他们在[金韵奖纪念专辑]中推出的单曲《散场电影》在乐坛上广受好评。他们在新格推出的首张专辑《木吉它重唱专辑》,作品清纯、质朴的曲风,代表了校园民歌的最高水平,在当时无疑成为为数不多的受欢迎的民谣作品之一。但就在专辑推出后不久,他们便因入伍服役而宣告散伙。 ■因为木吉他的缘故 如果没有金韵奖,可能就不会有木吉他吧。 如果没有木吉他,我们可能就听不到《散场电影》那么 好听的歌吧。 如果木吉他没有成功,李宗盛可能就不会持续写歌吧。 如果李宗盛没有写歌,我们就可能听不到《鬼迷心窍》、郑怡的《结束》、潘越云的《谢谢你曾经爱我》、陈淑桦的《梦醒时分》、辛晓琪的《领悟》吧~~ 如果是这样,人生就太寂寞了吧。 因为木吉他的缘故,我们一路听见了好歌。 然而,今天,我们只想回到开始的时候,在所有美好的歌,与故事发生之前,再听一次木吉他。 然后,沿着歌声,顺时间的河流而上,回想一路,发生的种种美好。 ■散场电影 词:赖西安 曲:洪光达、马兆骏 演唱:木吉他 《散场电影》作词者赖西安以淡淡的笔法来描写情侣分手的心情,他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字词虽然听起来冷漠,却是生命的常态。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充满浪漫的想法,常常会建构美丽的未来蓝图,但是这些都只是个人所想象,会有共同美好的将来,必须是经过彼此调适、彼此配合才能协调出适合的相处模式,也才能共同向同一个目标前进,不然,就是分离。 其实,分离并不见得是件坏事,而是让他人有足够的空间去追求自己的梦。 分离,是另一个开始。 当你沉默我不再询问,当你的笑容变得陌生, 你的哀愁我再也不介意,因为我不再看见你。 今晚的约见你已体会,这是最后的一场电影, 我们因不了解而相识,我们因了解而分离。 在人潮中不必说些什么,因为我们再也听不见, 我们在声浪之中淹没,在声浪中淹没。 这是最后的一场电影,这是不见伤感的分手, 当你沉默我不再询问,当你的笑容变得陌生。 你的哀愁我再也不介意,因为我不再看见你。 ]因为我不再看见你,因为我不再看见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新加坡歌手王威勝《神話 傳說》(小人與鳥人)出過CD嗎 (点指兵兵)
- 大家喜欢哪些闽南语歌曲? (心中晓日月)
- 郑华娟《三字头》 (半袖)
- 台湾诚品音乐正版唱片代购(寻珍藏和稀缺版的也可以来问问喔) (Bruce)
- 丽之音唱片行闲鱼店 (台灣麗之音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