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镇大面的传说(3版本)
来自:长征一号(人在做,天在看)
枫镇大面又称枫镇白汤面,创制于太平天国年间为苏州夏令佳点。枫镇,即苏州寒山寺枫桥镇。大面是指加焖肉或爆鱼等浇头的面。枫镇大面,汤清无色,焖肉酥烂入口即化,面条细白,捞在碗中犹如“鲫鱼之背”,线要匀称,外形美观,味鲜爽口。又因其调味时不用酱油,汤汁澄清,故当地人又称白汤大面。据一些老苏州说,枫镇大面在50年代,数观振兴面店最有名。后来,人民路乔司空巷内一家小面店也做出了名。但在70年代,枫镇大面在苏州市场上销声匿迹了。据一些行家说,主要原因是做枫桥大面卫生要求特别高,夏令季节一不小心,食物容易变质,店家不愿担此风险而中断生产供应达20多年之久。 版本(一): 传说清代苏州枫桥镇有一对张姓夫妇,开一间小面店。一天,丈夫去城里买将酱油,路遇一位赌输了钱的男子正在撞墙寻短见,心中颇为不忍,便从怀中掏出仅有的一点钱给了那人,并劝其改邪归正。待那人走后,他才想起自己没钱买酱油了。没有酱油,明天的焖肉、爆鱼怎么做,这面汤又怎么兑?不料他空手回到家中后,妻子不但没有责怪,后而夸他做得对;随即还想出一个主意,说:“没有酱油,可以白烧,用原汤下面,再放上白切肉、葱花、姜末,吃起来肯定既爽口又不腻人!”果然,这白汤面真的别具风味,吃客纷纷前来品尝,枫桥小店的生意顿时兴旺了起来。从此,便有了这闻名遐迩的“枫镇大面”。 版本(二): 相传,枫镇大面的美名出在乾隆年间。有次,乾隆皇帝下江南,乘船至苏州城外铁铃关,在枫桥镇上岸。其时天刚发亮,皇帝急需充饥,看到镇上一家小面店正在准备打生面,乾隆皇帝两个随从不容店主解释,叫着马上煮面。店主一看来者口气很凶,不敢多说,但尚未轧面,怎么办?正在焦急之际,看到桌子上隔夜用剩一些生面,一嗅,面已走碱、发酸。这位店主情急生智,突发奇想:店内有现成酒酿,放一点面汤中,酒酿有甜味,可冲淡些面酸。边想边做,最后烹制成了三碗大汤面。没想到乾隆皇帝吃得津津有味,吃罢,连声称赞说:好一碗枫镇大面!”从此,枫镇大面的名声便在苏州百姓中传开。 版本(三): 相传太平天国时期,有两兄弟在枫镇合伙开了一家面馆。一次,老大在一家赌场行赌,将所有买原料和作料的钱都输光了,以至连买酱油的钱也没有了。第二天就难以开张了。兄弟俩急中生智,向近邻要了些酒酿和鳝鱼骨头,干脆就将红面(放酱油的面)改为白汤面。由于酒酿香醇,鳝鱼骨头鲜美,熬出来的白汤下面颇受顾客称赞。这一天的生意不仅没有受什么影响.反而更加红火了。后来,兄弟俩索性就做起白面生意来,久而久之,一传十,十传百,来此处吃面的人越来越多了,二人正式挂出了“枫镇大面”的招牌来。后来,枫镇大面成了这儿的传统小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定胜糕的由来 (长征一号)
- 苏州情节 (serry)
- 2013年广电总台新苏州10碗面是哪几家店 (猫胖)
- 苏州公所已知录(不完全版)未完待续! (长征一号)
- 苏式糕点上市落令表 :之秋酥篇 (长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