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谈吃]:火候与“陆稿荐” 渝乡辣婆婆
长征一号(人在做,天在看)
袁枚的《随园食单》,曾载一道菜的烧法,此菜名“云林鹅”,为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所发明。此菜的烧法是这样:“整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塞葱一帚,填实其中,外将蜜拌酒通身满涂之;锅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再用箸架之,不使鹅身近水。灶内用山茅二束,缓缓烧尽为度,俟锅盖冷后,揭开锅盖,将鹅翻身,仍将锅盖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重一斤八两。” 瞧,这“云林鹅”对茅柴的要求,以及茅柴的燃烧方式、方法,是多么的严格!所以饮食行中有句俗话:“三分技术七分火。”烹饪之于火候、火力,每个人在家中做菜时都有体会。“猪肝下锅十八铲”,就表明火要猛,要“武火”。而家中天然气灶死火秋烟,是炒不出鲜嫩的猪肝和牛肉的。火小,炒得太老,糟蹋了材料,于是便羡慕起颐之时、小洞天那样的大餐馆中的厨房来了。瞧那些老资格的厨师,浑身解数,时而将油锅在灶口提上放下,让食品在锅中前后左右地颠簸翻滚,以致用铁勺打击铁锅,当地响的清脆;而那灶口上的火苗冒出老高。厨师的技艺与形象,全体现在灶前的“表演”中了。这,就叫掌握火候。 火候是门学问。火候分火力、火度、火势、火时。单就“火力”而言,又分文火(慢火)、武火(急火)、旺火。总之挺复杂的,除非进厨师学校进修才能弄得很明白。难怪重庆人把厨师戏称为“锅儿匠”、“火二”、“火夫”。从前的“火夫”,不知燃气灶、微波炉为何物,那时只烧煤、烧柴、烧秸秆和草。《随园食单》提到的“灶内用山茅二束……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两”,就是烧的草。 老重庆的名餐馆中,就有一家以烧草而扬名天下。这家馆子就叫“陆稿荐”,从抗战前一直到八十年代末,解放碑附近的“陆稿荐”大名鼎鼎,它的卤菜以鲜香带甜、酥嫩爽口的特色,享誉于世,尤其是油酥麻雀,吃得重庆人嘴巴油漉漉的。重庆的“陆稿荐”,是一家具有浓厚江苏风味的酒家,是由江苏迁来的。 陆稿荐这三个字,很奇特;稿荐即是草垫,睡觉铺床之物。怎会同卤牛肉、油酥麻雀相联系呢?其奥秘就在于这个“草”,烧灶的草垫。在于火候和这“草”的特别的质地。 “陆稿荐”之名,有段神话传说。 传说清朝末年苏州观前街,有家卖冷酒热面和卤菜的小店,老板姓陆。因店中酒菜无特色,门前冷落,陆老板打瞌睡进入了梦乡。梦中走来个老乞丐,是熟脸觜儿,平时常得到陆老板的接济。老乞丐说:“我非凡人,今将去矣。陆老板送我的那床草垫,留在我栖身的桥下,仍旧还是你,日后你自派用场,万万不可丢弃!”陆老板醒来,果然寻得桥下之草垫。抱回。以为无用,丢灶里烧之。哪知,奇迹出现了,一阵阵奇异的鲜香气味,飘满苏州城。陆老板急忙将还未烧掉的部分草垫取出,以生漆樟木箱子珍藏起来,以后卤肉时,每次取一小束丢进灶孔……巧了,这每次取一小束草垫之草烧掉,同《随园食单》中的“云林鹅”,“灶内用山茅二束,每束重一斤八量”,如出一辙! “陆稿荐”的奥秘,就在于那丢进灶里燃烧的一束束草垫上的草。传说中的陆记餐馆,本来取名“陆草垫”,后觉粗俗,便更名为“陆稿荐”了。 重庆的陆稿荐,是由苏州前来的,是一家因草垫烧锅而得名的餐馆。美丽的传说证明一个道理:烹饪之道,三分技术七分火,足见燃料与火候之重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定胜糕的由来 (长征一号)
- 苏州情节 (serry)
- 2013年广电总台新苏州10碗面是哪几家店 (猫胖)
- 苏州公所已知录(不完全版)未完待续! (长征一号)
- 苏式糕点上市落令表 :之秋酥篇 (长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