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ing | 中国教育史的考点详解6
来自:冰儿77(心若向阳 ,无谓悲伤。)
微信公众号:涵毅教育/涵毅教育小分队 QQ 3283780282 涵毅教育预祝大家金榜题名!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 《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论教育的专篇,全文仅1200多字,但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均有论述,故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一般认为《学记》是思孟派的作品,更具体地说是孟子弟子乐正克的作品。 《学记》主要反映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成果,但不单纯是儒家某一派的思想,同时它也吸收了儒家外部的一些观点。 故《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的理论和总结。具体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等问题: (1)关于教育作用。 第一,在论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时,《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第二,在论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时,《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把教育的过程比喻成 一种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 故《学记》中认识到了教育与政治的作用,即使是教育促进了人的发展,也使以人的发展为中介,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教育制度及学校管理【2013.14,单选】。 第一,《学记》提出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建制建学的思想,并指出了当时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 第二,《学记》提出了一种大学学年制和大学的年限为九年:分两个阶段,前阶段七年,后阶段两年。对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学业和品德要求,每隔两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查:“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其特点是逐年加深,德、智结合,强调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学制》还就学校管理的诸多环节进行了论述,如开学典礼、课程规则、纪律、考查、视学等。 (3)关于教育教学原则【2015.15,单选;2016.47,辨析】 1⃣️未发先豫(预)。 “禁于未发之谓豫”,“发染后禁,则口格而不胜”。这条原则强调防患于未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品德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应有 预见性,预先防止,尽量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这条原则也可以称为“预防性原则”。 2⃣️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含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的意思。 3⃣️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记》中表述为“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乱坏而不修”。“节”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符合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这就叫“不陵节”。 4⃣️“相观而善”。 “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强调“敬业乐群”,既要专心学业,又能融入集体,这也是目的之一。这条原则又可以称为“学习观摩原则”。 5⃣️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的原则在《学记》中被称为“喻”。 “喻”包含三个方面:“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强而不强迫,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有思考余地。 6⃣️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着四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多——贪多务得;寡——求精而所习太少;易——过分自信,把学习看得过分容易;止——自信不强,畏难而止。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克服缺点。难能可贵的是,《学记》辨证地看待这四种心理倾向,认为这其中也蕴含着积极的因素。“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即要努力发扬学生品格特征中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 7⃣️藏息相辅。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即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所谓“藏”,即指正课。 所谓“息”,即指课余。 课外要为课内做好各种知识的准备;课外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8⃣️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后人将“教学相长”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4)教学方法。 《学记》中对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均有阐述。 第一,提出了讲解时要:“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第二,提出了问答法要先易后难,要遵循问题的内在逻辑。 第三,不论学习何种内容,关键在实践。如学礼,就要多按规矩做;学乐,就要多操琴拨弦;学诗,要多诵读吟唱。 (5)教师。 第一,《学记》十分尊师。并论述了“三王四代唯其师”的道理。 第二,指出了教师自我提高的办法——教学相长。即以教为学。 (6)《学记》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学记》是教育史上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学记》中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SEE MORE → 2 《乐记》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标明了儒家对乐教的重视。 一般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战国初期的公孙尼。现保存下来的《乐记》基本上是其原作,但也经汉儒的整理。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曾得《乐记》全本,共23篇。今见《乐记》仅存前11篇。这11篇是论述儒家乐教理论的,即“务虚”;失落的后12篇可能是记载具体的艺术实践的,即“务实”。因此,今存《乐记》主要是论述艺术的一般问题和乐的教化问题。 孔子整理的“六经”中原有《乐》,但据说失传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因此《乐记》就成为我们认识先秦儒家了教思想的重要材料。儒家把乐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因此儒家的乐教既是艺术教育,更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乐教》就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 (1)乐的产生。 《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乐之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者。 (2)乐的作用。 第一,《乐记》认为“乐,象成者也”“唯乐不可以为伪”。 第二,乐是人对外部形势的感知,故“乐观其深矣”。 第三,阐述了天理与人欲的问题。人的天性是平和的,但又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如果人毫无节制,则“人化物也”。 第四,乐和礼的区别是:“乐也者,动于内者;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第五,乐通伦理,与政通。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气正乖;亡国之音衰,以思其民困。” 因此,乐的目的是教育人,是为社会伦理、政治服务。进言之,乐的思想内容是第一位的,而艺术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SEE MORE → 3 《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篇章。其中心思想是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八条目”,并进行了论证。 《大学》侧重讨论大学之道,而《学记》侧重讨论大学的教学法,二者是互为表里的著作。 《大学》在宋代,同《中庸》一起被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宋代学者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为“三纲领”。三者的关系是层层递进。明明德、亲民是止于至善的基础;而止于至善需要通过明明德、亲民来实现。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有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认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 “八条目”层层递进,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基础,和“三纲领”相呼应。 其中,格物、致知是对学习的起点和知识的来源的概括;诚意、正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SEE MORE → 4 《中庸》【2011.15,单选】 司马迁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共33章,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 《中庸》相对于《大学》来说,更富于哲理意味,可以说是一篇教育哲学论文;也有学者认为《中庸》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哲学著作,如大陆的黄济、台湾的贾馥茗。 (1)理论基础:性与教的问题。 《中庸》开篇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强调了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第二,强调了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 教育在人性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人的善性的发扬和扩充,需要教育。 (2)道德修养的原则:中庸。 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这一思想始见于孔子。如孔子主张“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修养的途径: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这是《中庸》中倡导的修养的途径。 《中庸》认为修养的途径有两条: 第一条是:自内而外的对世界的体认,即“自明诚,谓之性”,或“尊德性”。 第二条是:自外而内的对人的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谓之教”或“道问学”。 (4)学问的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即学习的过程有:学、问、思、辨、行五个前后相续的步骤。 后被朱熹认定为“为学之序”,并列为《白鹿洞书院揭示》中。 大木木@涵毅提示大家,这里容易与书院结合起来考试哦~~大家要勤于复习!加油! SEE YOU AGAIN → 你年轻么? 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你年轻么? 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你还考研么? 没关系,不复习就考不上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的教育学考研之路——北师大外教史 (冰儿77)
- 听话的孩子有糖吃哦——跨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成功记 (冰儿77)
- 二战跨考——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考研经验 (冰儿77)
- 漫漫考研路——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经验 (冰儿77)
- 与你相遇,好幸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经验 (冰儿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