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买书不读书是一种病
读书读路读人

一直到现在,我都保持着每个月买书的习惯。 有时候是一两本,有时候是一整套,碰上了图书电商丧心病狂的打折,更是放开手脚往家里搬。这就和大妈们囤便宜大白菜没什么区别,不买简直就是吃亏。 在外人看来,你买书多,肯定读书多,肚子里全是墨水儿。殊不知,很多书在我收到后的那一刻起,基本上就等于把它们打入了冷宫。 老实说,我周围大把的人都这样,得了一种只买书不读书的病。 有时候,我们买书已经不是为了用来读,而是在提醒着自己、提醒着别人,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 很多人说,判断一个人肚子里是否有墨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家里有多少书,从读的书就能看出他的修养。 有的时候我们心血来潮,累一小堆书,然后摊开其中一本,打算过个书卷味的下午。 可实际上,翻开书没多久,我们的左右手已经不知不觉地摸出了手机,摆拍了N张照片还不忘加个滤镜,然后挑了张最美的发到朋友圈,告诉别人我在看书,坐等点赞。 而那些书呢,始终放在桌面上,双眼和双手早已回归手机的怀抱,一发不可收拾…… 反正买完书了,就有种自己的知识又多了一点的满足感,至于接下来看不看书?以后应该会看的吧。 到头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书这项活动的乐趣,早已远远超过了读书。 自己的书就摆在书架上、桌上、床上,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总是以一句“以后有的是时间读”搪塞自己难得的一丁点儿读书瘾,安慰自己深不见底的堕落。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吃饭旅游、玩游戏聊天,毕竟这些事儿都不用动脑。 也许我们当初买书下单时,确实充满了读书的热情。可是,当刷完豆瓣、微信、微博......快递到手后,已经不是买书时的那个自己。没时间、没精力,比起啃下这些大部头,我们更想躺到床上玩手机、追剧,至于那些书什么时候读,明天再说吧。 选择多了,诱惑多了,那么多攒着没看的电影,那么多还没来得及刷的微博、微信、应用,每个必须刷一遍才能看心入睡。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也一定是补看前一晚的新鲜事,活脱脱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手机是离不开手了,书,却是彻彻底底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兵如果平时不练,那上了战场真枪实弹的时候,岂不还是软脚虾吗?买书不读,也是如此。 这就像我们想学画画,等到颜料纸张备齐了,却突然没了兴趣;想坚持练字,买了字帖,却因为三分钟的热度而中途放弃。 可是打开豆瓣“书影音”一看,每个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往前跑: 张三又读了N本书,李四又看了N部电影,王五的又听了N首歌,赵六最近又看了一部话剧…… 于是,我们收藏了一打书单,却未必打开过第二次,更不要说去读了。 每次赶上图书电商促销,就像双十一一样剁手狂欢—— 最近朋友圈都在谈论这本书呀,买了回去慢慢看;听说成功人士都人手一本,不买不行;书的腰封上的推荐语太吸引人了,控制不住自己想要买;诶这位作家不是得了诺奖嘛,大家都在读我可不能落后…… 看着沉甸甸的移动硬盘和累成小山的书堆,顿觉自己是个皓首穷经的读书人,成竹于胸,胜利在望。 就算达不到专家的高度,也能完成一个博学者的成就,跟人聊天还倍儿有面子,不装高冷也能自带光环,这不挺好的吗? 到头来恶性循环:买书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买书像腹泻,读书像便秘,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大部分人都得了“只买书不看书”的毛病,一病就不起了。 买书容易,读书也不难,但是要把买到手的书读完,读出精华,把它织成锦缎,那才没有浪费我们的钱和大好光阴。 读书,其实更多地体现在“读”上,而非“书”上。 读书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更可以是一群人的分享与碰撞。和家人一起读,和朋友一起读,可以让我们在读书中感受温暖,体悟乐趣。 读书育人,读书遇人,读书知人。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起读书的契机,与家人朋友鸿沟不再,由一起读书开始,到一起做许多许多欢乐有意义的事;与趣味相投的人儿产生更多链接,拓宽生命的宽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激荡三十年 算好价吗 (我是好人)
- 发愁,被一本书卡住了两年 (平淡和不安)
- (求推荐书)如何理解存在 (ME)
- 请问各位大佬,罗马帝国四部曲好价是多少? (墨白)
- 求购转让|部分2-3折,5.14更新 (珈蓝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