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深圳科幻迷吹响“集结号”
寻星客(唯有直面黑暗,方能拥抱光明)
http://jb.sznews.com/html/2010-04/06/content_1024382.htm ——晶报报道引起热烈响应,“华南科幻协会”首次聚会 周亦楣 晶报的一篇报道,让科幻迷们找到了组织,聚集在了一起——昨天,在深圳科幻迷们的首场聚会上,“华南科幻协会”横空出世!从七十多岁的老航天专家,到高中学生,十几个科幻迷的共同心愿是:共同开垦深圳科幻小说的处女地。 “我们要努力壮大深圳科幻迷的圈子,把周围的科幻迷‘拉过来’,组织观影、读书、写作交流等活动。”活动组织者李星颖说。 找到了“组织” 《科幻:沉重的翅膀》(详见本报3月30日“人文周刊”)见报后,深圳一些科幻迷纷纷致电本报记者,希望能够找到共同爱好科幻小说的科幻迷。经多方努力,4月5日下午,深圳科幻迷在一家茶艺馆自发组织了一次聚会,深圳老中青三代共十二位科幻迷首次见面。 “别人都说,找到组织了。我们这是没有组织,自己建立组织。”活动的组织者李星颖说,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要共同商讨如何开垦深圳科幻小说的领地。 聚会中每当有成员推门进来,总会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们太孤独了”,见到科幻迷同伴,大家毫不掩饰心中的兴奋。 来自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蒋灏和机械专业的吴云飞说,周围几乎找不到看科幻小说的同学,即便有些同学看几眼科幻小说,也只是传阅而已,根本谈不上爱好。 尹传家,中国航天科技专家,从事导弹火箭研制工作30年。在看到《晶报》报道后,尹传家通过多种方式主动联系记者,表示要找到深圳的科幻迷。“那天我看你们那篇报道到凌晨一两点,我想为深圳科幻小说界做点事儿。”尹传家拿出当天的《晶报》,很多语句已用黑笔点点勾画着。尹传家说,他想听听孩子们的看法。 《新幻界》科幻网络杂志的副主编邹青,在看到《晶报》的报道后,主动联系到李星颖,要求参加这次聚会。邹青说,相比较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深圳的科幻界并不活跃,而且没有固定的组织。但这不能说深圳没有科幻迷,他们散落在各处,暗自坚持着。 30多岁的何翔是看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幻小说长大的。自八十年代末科幻小说界那次受挫后,他很少再看科幻小说了。但这次,他决定加入组织。何翔说,我们是“野生”四处的,现在《晶报》的报道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大家,我们要争取建立一个“根据地”。 母子同是“粉丝” 相对而言,季嘉宇则要幸福很多。他有一位经常与他探讨科幻小说的妈妈。 穿着一身校服,胸前佩戴共青团团徽,斜挎一个书包,季嘉宇推门而入。如果不是手拿一本《科幻世界》,大家会误以为这是进错房门前来参加同学会的学生。 季嘉宇说,他是红岭中学高一的学生,今天是受妈妈的委托过来的。季嘉宇的妈妈是盐田港口的一名经营管理人员,自《科学文艺》(注:《科幻世界》的前身)开始阅读科幻小说。季嘉宇说,受妈妈的影响,他从小就接触科幻小说,家里的《科幻世界》更是他的最爱。但同学中对科幻小说的“鄙视”却让他大失所望。 在一次学校运动会中,季嘉宇带去了一本《科幻世界》三十周年纪念特刊,饶有兴致地读着,旁边不时有同学走过来,笑着说,你怎么看这个?季嘉宇说,在同学圈里,科幻小说不是阅读的主流,很多同学甚至对科幻小说产生了偏见。 于是,在妈妈的支持下,季嘉宇参加了这次聚会。 五月聚会倡读书 让更多爱好科幻小说的人凝聚到一起,是这次见面会的主旨。 “爱看科幻小说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梦”,何翔说,这个梦,会在内心坚持。而今,建立一个组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敢于幻想的深圳科幻迷,将协会的名字定为“华南科幻协会”。 “这个名字并不算大”,李星颖说,这次在豆瓣网的科幻小组上发帖召集,引起了珠三角地区的多名科幻迷的响应。“有珠海的,有香港的,有广州的,都表示支持,但因为在清明假期,赶不过来,他们希望下次能来参加我们的聚会。” 与会的十二位成员一致同意,下一步要努力壮大深圳科幻迷的圈子,把周围的科幻迷“拉过来”,组织观影、读书、写作交流等常规活动。据了解,五月份,“华南科幻协会”将举行第二次聚会,开展弗诺·文奇《真名实姓》的读书活动。 万事开头难。李星颖说,“饭要一口一口吃”,今天在这个播种的季节,掘下的第一锄头,秋后定会有好的收成。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科幻世界》杂志2025年第05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姚海军:从伐木工到被查的“科幻大佬” (NightWing)
- 3月刊把我看吐了…… (Kaka)
- 长篇历史科幻小说《元素》开始在豆瓣连载,欢迎前往阅读 (胡行)
- 找一系列科幻丛书 (穷•库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