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深圳科幻迷吹响“集结号”

寻星客

寻星客(唯有直面黑暗,方能拥抱光明)
2010-04-06 11:06:2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寻星客

    寻星客 (唯有直面黑暗,方能拥抱光明) 楼主 2010-04-06 11:09:04

    http://jb.sznews.com/html/2010-04/06/content_1024381.htm 专访 尹传家:余生,我要写科幻小说 今年70多岁的老航天科技专家尹传家,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谁也看不出,这样一位俊朗的老人,2005年曾做过直肠癌手术。尹传家说,余生,他将尽全力创作科幻小说。 写小说,记录航天史 十七岁的时候,尹传家爱上了写作,二十岁的时候,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校报记者。但时代的召唤让尹传家与文字工作擦肩而过。 当兵入伍后,尹传家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参与到航天技术的研究中。他担任过多项国防重点科研课题的负责人,某新型导弹全弹地面试验的现场总指挥。 退休之后,尹传家有了更多的时间,他想写书。尹传家说:“火箭爆炸一次炸死七八个人,伤及几十个人,那样的爆炸我遇到七八次了。”2006年10月,他出版了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梦系太空》。尹传家说,在这本小说中,有三分之一的科幻成分,剩余的都是真实事件。“写书时流的眼泪绝不是一两滴,那都是我的切身感受啊。” 打开电脑,我就到了外太空 尹传家问记者:“你知道为什么我看了你的文章这么激动吗?”尹传家回忆说,在得知自己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后,钱学森对他说,有这样的技术人员,用自己的经历写出那段历史来,很好。那之后,尹传家决定要用后半生践行“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相结合”这句话。 尹传家说,在第三部小说创作完毕后,他将全身心投入科幻小说的创作。“别看我动过大手术,我现在身体可不差,思维可不落后。我这会儿在和你说话,打开电脑写作,我就到外太空了。” 一些年轻的科幻迷说,自己从不看中国科幻作家的小说,通常只看外国科幻作家的作品。尹传家不乐意了。他说:“谁说月亮外国圆?中国作家一点也不必外国的差。” 教育后代,义不容辞 与年轻的科幻迷不同,尹传家反复强调:开拓科幻小说领域,是一种责任。他对年轻的科幻迷说:“你们要从兴趣当中走出来,把科幻小说当成一种责任来做。我们要教育下一代,应该有理想,有追求。”他提出,是否可以在深圳,在华南地区也办一个科幻杂志,培养下一代的科幻兴趣。 尹传家说,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很多孩子都接受金钱的“洗礼”,失去了幻想的能力,这不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退休在家,尹传家说,没有别的业余爱好,就圆了以前的写作梦吧。“看了你们的报道后,我决定,创作完第三部小说之后,就开始写科幻小说。” ■链接 科幻小说的起源 1926年,专门的科幻小说杂志在美国正式出现,从此科幻小说演化成了一种文学流派,推动者就是雨果·根斯巴克。 雨果·根斯巴克酷好电器、无线电,1908年他在美国办起第一本杂志《现代电子学》,在上面连载发表了自己的科幻小说《拉尔夫124C·41+》。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准备,他终于在1926年开创出一本新的杂志,名叫《惊奇的故事》,副标题首次使用了Scientifiction一词。该词是由scientific (科学的)一词和fiction (幻想故事)一词拼缀而成。这即是科幻小说的原始称谓。 根斯巴克本人在科幻创作方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修为,但他所创造的科幻杂志把遍布四方的科幻作家群集于科学幻想小说的大旗之下。后人为了纪念他所做的贡献,于1953年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奖——雨果奖。 1960年,金斯利·埃米斯在普林斯顿大学作了关于科幻小说的系列讲座,首开科幻小说进学堂的先例。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至少有300多所大学开了同类课程。自是,科幻小说终以一种文学流派的面貌登堂入室。
  • 寻星客

    寻星客 (唯有直面黑暗,方能拥抱光明) 楼主 2010-04-06 17:22:51

    牧雪同学……建议你不要期待比较好…… 俺的感想是:比作文还作文…… 另外一个看过的同学的感想是:完全是报告集,甚至连八卦的价值都没有

  • 寻星客

    寻星客 (唯有直面黑暗,方能拥抱光明) 楼主 2010-04-06 20:26:31

    场景还原:

    当时尹老爷子要走,然后我说让个男生护送一下。老爷子坚决不要,并且慨然说:“不用护送,不用送,你们两个人都打不过我一个。”

    我当时就在心里说:“科学家会武术,啥人都挡不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356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