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译者序
来自:七爷的棒
沃尔特·佩特(1839-1894)是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作家,也是19世纪晚期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挣脱道德条件的限制自由成长,就像在本书最后部分明确表达的那样,“经验本身是目的”。 沃尔特·佩特的创作涉及多个时代,对包括古典传统、文艺复兴、浪漫主义风格和19世纪文学在内的作品都有涉及;作品类型多样,包括短篇小说,随笔和论文集等。他对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是法国作家作品的热心读者。在作品中沃尔特·佩特表达了对艺术和生活中纯粹感官快乐的接纳,被当时的公众认为是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践行者。他也深刻地影响了王尔德。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表作,前后三次出版。1873年沃尔特·佩特将以往发表的关于达芬奇、波提切利以及米开朗琪罗等人的文艺评论集结出版,受到好评。这本书后又分别于1877年和1888年两次整体出版,本书是第三版的译本,包含了精辟探讨的结论部分。 全书共含八篇批判论文,加之作者对两篇法国故事的论述和最后启发提示性的总结,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文艺复兴的审美评判序列,分别从美学角度对文艺复兴里有着自己特殊价值的人物和他们的创作进行了阐释分析。 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开始和终结之地在法国。他在全书序言部分提出对法国故事的思考,它们“有助于我这个序列的连贯”,虽然《阿米和阿米莱的友谊》和《奥迦生与妮科莱特》的故事创作于中世纪,但里面文艺复兴的醇美之感已微微从作者的表述中飘散出来,引人遐想了;皮科这位哲人被沃尔特·佩特称作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坚持“一切曾经让现世男女感兴趣的东西都不会完全失去活力”的信仰;波提切利的人生简单甚至乏味,却以颠倒传统形象、不顾及事情常理的方式表现了宗教主题,是文艺复兴初期内心还有很多混杂成分的人物;继承托斯卡纳风格的卢卡有着不可取代的风格,他在瓷器和浅浮雕中选择了希腊和米开朗琪罗两种体系的中和之路;而就米开朗琪罗本人而言,作者认为他同时具备的力量和醇美,他的诗歌受到但丁、柏拉图两种传统的影响,表达了追求醇美的渴望,但是似乎后人只片面地看到了他的力量;沃尔特·佩特把达芬奇认作人类的牧师和自然的阐释者,可见达芬奇通过作品对人性的启迪、对人身之外自然的热切探索;乔尔乔内和他的画派追求自然和直觉,他们把绘画作品从墙上转移到木架里,并在绘画界限内追求达到音乐的完美状态;法国诗人迪贝莱和他的七星诗社在创作中追求韵律感,以形式而非内容来愉悦感官,也给文艺复兴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从时间意义上来讲温克尔曼不能属于文艺复兴,但在作者看来,温克尔曼是精神上属于前一个世纪的,所以在书中加入了关于这位德国美学评论家的一章;在第二版中被删减的结论终究还是被作者保留下来,通过由内由外两个角度分析比较,明确表达了沃尔特·佩特对于追求艺术、追求美的渴望和呼吁。 这本书除了从几个特定角度向我们展现文艺复兴风貌和发展阶段外,还因为作者的独到语言增添了别样特色。全文语言洗练概括,高雅凝重;在句式方面以凝练的长句为主,而短句的恰当使用巧妙地增强了表达的深度和力度。沃尔特·佩特的作品可谓是优雅文风的化身。 艺术、宗教、神学、哲学还有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中交错发展并相互影响,作者在阐述评判这个涵盖“多个方面且各方面统一”的伟大运动中,提示了自己的美学学说:艺术经验是多样的,对每件艺术作品要区别对待、每种艺术都有不同特质并会对个人起到不同作用。而面对这样一场运动,即使是一个角度里的这场运动,对译者而言,一方面是对其中相关知识学习、收集和研究,以真正领会文字之间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使这种精神完整、准确走进目标读者的的语言王国。译者为达成以上条件翻阅了大量资料,但因自身水平所限,难免仍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之处,诚盼翻开此书的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另外,在此对老师吴青博士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其他促成本书翻译、出版的师长和朋友也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最新讨论 ( 更多 )
- 豆瓣书目 (en route)
- 《芝麻与百合》中外名家书评 (chopinchopin)
- 《芝麻与百合》译者序 (chopinchopin)
- 《沙郡年记》名家评论 (chopinchopin)
- 《沙郡年记》译者序 (chopinch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