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本提过的书《达尔文:爱的理论》
来自:泡沫君(废柴!快点起床去念书啊!)
关于《达尔文:爱的理论》一点介绍和看法 自从严复译出T.H赫胥黎所著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就被广泛接受、不断引用,以至深深植根于人们脑海之中。它曾作为民族危亡之际的警世钟声唤醒国人自强不息、救亡图存,而今则更多地作为金科玉律刺激当代人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以在风雷激荡的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弱肉强食”这一铁的规律已渐渐内化为我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无形中指导着我们的选择与行动。而大卫•洛耶的著作向我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达尔文还有另一半不为人知的进化论,更高层次的进化论,关于“爱”与“道德进化”的理论! 《达尔文:爱的理论》是一部具有革命性的著作,诚如评论家所说的,它是一颗巨型炸弹,是旧范式的粉碎机。作者让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被长期忽略的《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对其自然选择理论的修正,从而还原了一个完整的达尔文,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预言家,道德思想家;还原了一个完整的进化论,一半是为人所熟知的“自然选择”、“随机变异”的生物基础,另一半是鲜为人知的心理学、系统科学的、人文主义的、以道德为圭臬的上层建筑。达尔文相信:人类文明的最后一跃所需的是道德规则的推动力,而不是“自私基因”。他以一生不倦的思索揭示了:我们究竟是谁,将要变成谁,将往何处去。 该书的第一编《故事》讲述了作者于常被人们忽略的达尔文著作《人类的由来》中发掘、重建被埋藏百年之久的达尔文的第二半理论的来龙去脉。从大量的史料细节中可以看出达尔文为建立道德意识理论完善自己的进化论做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和艰难的取舍,也见证了作者为将这一鲜为人知的伟大理论公诸于世所做的种种工作。其中尤为引人思考的是作者对达尔文第二半理论之所以被埋葬的解释。原因有三:范式的倾轧,历史的重手,达尔文个人的担忧和恐惧。 第二编《理论》是最富有启发性的。作者将达尔文关于“道德意识”的理论命名为“道德能动者(moral agent)理论”。这个理论包含三个层次:生物学层次,社会科学以及系统科学层次,心理学层次,这是最根本的。第一层次是达尔文建构的生物学理论,阐释了几百万年以来道德意识是如何从性本能、亲子本能和社会本能的进化中产生出来并由感情和理智的发展来完成的。第二层次以道德理论作为广义进化论中更高级的推动力。达尔文在《人类的未来》一书中的思考给20世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统科学以启示。本能、同情、爱、语言、习惯、模仿、理性都对人类进化起到推动作用。这就是进化的核心驱动力量——生物选择。第三层次,作者展示了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的达尔文的远见卓识。 为了重建达尔文的道德能动者理论,作者采用了多级命题法进行第一层次的阐释。 命题一:道德意识有可能是从人类强烈的性本能、亲子本能和社会本能中产生的。性的联系让生物最先走出相对孤独的状态,被迫去考虑另一个生物体的独立的本性和需要。达尔文认为这是生命与生命建立特殊联系的基础,是人类进化的主要推动力。因而得出结论,性是道德感受性的基础,道德感受性是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的基础,而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是道德的基础。生物体能够本能地去保护和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是进化的又一发展,达尔文称其为“亲子本能”。性本能和亲子本能出现后几百万年,社会本能产生。生物体之间不只是弱肉强食,也会共享食物、相互保护,这就超出了自然选择的范围。哺乳动物的出现标志着“道德意识”的发展迈出决定性一步。进而,达尔文提出“群体选择”思想解释道德意识是如何随着人类这一特殊物种的出现而扩展的。现代脑科学研究为达尔文的猜想做出了证明。麦克林的著作揭示了道德感受性能力是随着社会动物的出现而发展的,脑边缘的丘脑带状区结构是随着哺乳动物的出现而出现的。 命题二:这可能会导致“推己及人”和“爱邻如己”的观念。命题一是以达尔文对前人类性本能、亲子本能和社会本能的理解为依据的,它为人类道德意识的建立奠定了生物学基础,这也是两半进化论的桥梁。命题二则涉及到生物进化的最后阶段同时是人类文化进化的早期,达尔文认为这种全新的生物建立共同体时,需要规则来规范其行为。规则创制中产生的重大原则、伦理规则、社会标准等即道德金律。 命题三:因此,我假定,任何具有社会本能、性本能以及激情的动物都一定有良心。 对于达尔文道德能动者理论第二层次,作者用现代心理学和系统科学进行了重构并得出达尔文一段叙述中蕴含的生物进化的四种力量。达尔文讲:“首先,社会本能使得一个动物在过群居生活时感到愉快。”由此推出关爱的力量,即同情和帮助别人的一种意愿,而这种意愿会“以某些普遍的方式”流行开。“第二,一旦智力获得高度发展,过去行为和动机的映像就会不断地在每个个体的脑海中浮现。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源于未得到的满足的本能的不悦感,甚至痛苦感,就会油然而生。”作者得出这是种反思的力量。“第三,在语言的力量获得之后,共同体的愿望得以表达。”这是语言的力量。“最后,个体习惯将最终在知道每个成员的行为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习惯的力量。达尔文认为习惯加上同情和社会本能的推动,将会不断创造出更多用于协调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道德原则。 接下来作者开始论述本书的关键:生物选择,因为达尔文强调的因素是生物体的行为选择。他指出达尔文预见到现代系统科学的某些思想,他将人类进化过程置于反馈回路中。用系统科学的概念阐述就是他认为道德进化的生物基础是有数百万年前的性前馈推动建立的。 与《物种起源》中所描述的杂乱无序的进化过程相比,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呈现出来的进化的方向性进程。达尔文认为,在人类层次上,道德是进化的基本动力。因而概括《人类的由来》主题即进化就是道德化。进而,作者归纳出道德进化的七个方向:由自私到利他主义,由道德相对性到道德普遍性,由道德主义到道德,由野蛮到文明,由虐待妇女到尊敬妇女,由奴役到自由,由自然选择到生物选择。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区分了达尔文对于道德意识、道德知识和道德的认知。其中道德意识也即道德感受性是中心概念。达尔文从刨蹄的野兔、啸叫的绵羊和报警的猴子中发现了动物世界里的善,并认为这种善更是存在于人类之间。这是怜悯、移情、关怀、共鸣的能力,即对别人保持道德上的感受能力。 我想这不仅是作者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在21世纪,我们发现了《人类的由来》中揭示的物种起源层次上合作的力量,关于爱与理解的生物学以及包含在达尔文重新发现的“生物选择”中的东西——自组织的过程的推动力。如果说,《物种起源》中的进化理论告知的是我们天生的、不可遏止地具有自私性和攻击性,而《人类的由来》告知我们的则是人类进化更强烈的推动力很可能是爱与关注;前者告诉我们人类的命运系于比我们强大许多的偶然性,后者则给我们以希望,因为进化也包括着自组织、自调适得过程,命运的很大部分可以由自己掌控。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着眼于对新世纪的治疗。作者将被忽略的另一半进化理论发掘、重构起来,不仅是为了恢复达尔文进化论在学术上的完整性,还要矫治已经存在的社会病症。一个有序健康的社会绝不应该只借助低等生物界唯一进化机制——弱肉强食的自然选择,还应当发挥高等生物界更高级的进化机制¬——生物选择、共同体选择等。在过去的时代中,已经存在着太多的危机和挑战:霸权主义、种族歧视、局部战争、贫富差距、……一切为了竞争,竞争为了生存。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在生存斗争中取胜的就是王者。这是以科学的达尔文主义为根据的。于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道德观念在进化论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再美好的生命只要不能适应环境就必然会被淘汰。而现在,在达尔文的另一半进化论理论被发现后,我们得知:在进化的道路上,人们不是只会像豺狼一样我吃掉你、你吃掉我,也会有关爱、信任、合作。这第二半达尔文主义的揭示,给困境中的我们以希望,让我们看到爱的力量的复活和进化在更高层次拓展的可能。 当然,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但不同的观念有时也可以并行不悖,并不存在孰对孰错,而仅仅是孰优孰劣。洛耶的观点中也可能存在一些牵强之处,但对于拉着进化论的大旗宣扬种族歧视、霸权主义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个有力的反驳。同时,自然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亦给人文学科的研究以一定的启示呵,新思路往往产生在不经意的阅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