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骨:日本电影里的战争和平民的关系
来自:kavkalu
题记: 反思是需要勇气的,直面发生也是需要勇气的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images.blogcn.com/2006/5/5/12/kavkalu,2006050522252.jpg[/img] 石原慎太郎1955年出版《太阳的季节》开创了战后日本跨掉的一代的专用名词:太阳派,『“太阳族”(指小说的主人公那类“行为不检点的青年”)』本书获得芥川奖,40年后这位成为日本右翼的强硬代表的强硬派1999担任东京都知事,其政见激进,认为日本侵略亚洲已经过去,提倡“泛亚共存”此公年轻时放浪形骸,为日本 “愤青” 导演在龙哉家的戏里以仙人掌寓意他们的关系,而酒吧里为了英子的大打出手的场面拍得也尤为混乱。 他的这部小说在于年龄对于世界的联系,这样的文学作品周作人曾经在1965年8月7日给鲍耀明的信中说:“我对于明治时代文学者佩服夏目漱石与森鸥外,大正以下则有谷崎君与永井荷风,今已全变为古人了,至于现代文学因为看不到,所以不知道,其实恐怕看了也不懂的也。” 时间决定了文学的样式和厚重,一个道德感缺乏的年代必然引起价值观的改变。 回到电影本身导演没能将痞子生活的状态描绘出来,个人至今无法理解长门裕之这样的演员在当年的走红,他的许多影片都放不开,脸部缺乏情绪变化 太阳族电影:石原慎太郎原作,(古川卓巳《太阳的季节》、中平 康导演的《疯狂的果实》、《夏天的暴风雨》市川昆《处刑的房间》、堀川弘通导演的《日蚀的夏天》) 右翼和左翼其实在于观众的姿态,石原从一个放浪的法学院学生、少年得志到中年的狂热右翼似乎可以看到日本的现代史,对于他们完全割裂于历史本身,以无政府姿态出现在其年轻岁月,在《太阳的季节》里的茫然,到了《处刑的房间》他选择的了对于规则的无政府攻击,亲情、爱情和人情都被颠覆了。这种攻击性来自于对于存在生活的恐惧,其实这种状态和我们非常相似,汽车文化开始介入一刻就是许多 事情发生之时,从石原对于女性的态度可见他是非常强硬的。 《姬百合之塔》是日本老导演今村正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站在人类立场上我们看到的是花季的陨落,在宫良琉璃《我的姬百合战记》里有着这样的表述18日晚上,本岛南部的战壕中进行护理的“姬百合学生队”中所有女生和老师,接到了军方发来的解散命令。“我整个人完全呆掉了……在敌人的面前走出战壕的话,该去哪里才好……” 『第二天,19日的黎明,她们开始走出战壕,不断用日语喊着投降的请求。在走向战壕深处的瞬间,美军向她们施放了毒气弹。学生和老师共51人中,只有5人幸存。 姬百合学生队的悲剧,成为牺牲了十几万平民的冲绳战的象征。宫良小姐她们所在的战壕前建起了“姬百合之塔”,198哈年设立了姬百合祈求和平资料馆。』 我们的悲哀在于战争的经常性,从《姬百合之塔》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平民在“爱国主义”下的盲目跟从,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强势给予心灵的加害,她们或许带着光荣感慷慨赴死,可是,她们无力思索境遇里的对错,在当代媒体的蛊惑早已让普通国民丧失了判断力,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政治利益集团手里总是变得暧昧甚至成为屠杀异族的遮羞布,美国人对于主权国家有选择的入侵,联合国除了为虎作伥还能干什么?正义和理性只是个人修为,对于国家机器而言所有的人血都是经济腾飞的润滑剂。 当我明白了鲜血的颜色我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反战者,我非常赞赏列农一代的自觉和敏锐,我们在20年以前的中国影像里看到的日本侵略者的形象是我们话语的一种强化,随着DVD的普及我们看到了日本国内的反思,像1953今井正能够在惨烈里进行人性反思已经不易,思想的高度不会一天成就的,在片中死亡的经常性和伤兵的软弱将“皇军”赶下了神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影里女性的坚忍不拔和胜于男子的刚毅,日本民族的延续和她们有着直接关系。 个人和国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文人和帮闲想法也是不一样,我从日本的影片右翼的《啊!海军》、《山本五十六》等影片里看到的是一种态度,又从今井正等人的影片里看到一种中立,我们自己呢?我们的电影看不到士兵对于战争的恐惧,在国家主义的立场里俘虏和士兵的软弱都被忽视了!这种心态有时候是危险的。 从人类理性而言,任何种族都有生存权利,那么,作为平民反战就是一种使命。 2006年5月5日 星期五 下午22时21分 云间雨中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谁是中国最有质量的影评人? (小蹄子)
- 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的75个段子 (地下天上)
- 【青年人文电影观影会第二期】:5月16日许鞍华经典《上海假期... (地下天上)
- 【影评联播】网络电视第一集:气喘吁吁评《风声》 (影评联播)
- 集体回忆特吕弗 (地下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