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星光|民国明星列传——陈波儿:左翼女明星
goooooosey
三重身份——陈波儿 在列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女明星时,陈波儿是一个容易被忽略掉的名字,而在那时候光鲜夺目的电影圈里,她更是显得边缘、模糊、游离于外。她甚至很少常驻上海,一生中也仅主演过寥寥几部电影。然而,她却是中国电影史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列在她名字前的职位以及头衔,不胜枚举。英年早逝的她,以三个不同的身份,活跃在中国电影历史舞台上:明星、战士、奠基者。 全文 http://t.cn/RONlVZ1 她的一生只主演了4部影片,却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人物简介 陈波儿,1907年7月15日~1951年11月9日。中国电影女演员、电影事业家。生于广东潮州。1929年上海艺术大学肄业。同年入上海艺术剧社,开始了她的左翼戏剧运动。演出《炭坑夫》、《街头人》等进步戏剧,不得已转移到香港。1934年回上海,入明星公司,主演第一部影片《青春线》。同年入电通公司主演影片《桃李劫》,奠定了她在电影界的声望。1936年演《生死同心》。1937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演出国防剧《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等。1938年主演影片《八百壮士》。1940年到延安。她先后编写了《伤兵曲》、《劳动的光辉》等剧本,还导演了《马门教授》、《新木马计》、《俄罗斯人》、《前线》、《罗斯基》等剧。她还积极筹划、拍摄了文献纪录片《保卫延安》和解放区的第一部故事片《劳动英雄》。1946年,她参加了"东影"的草创工作。1947年她编导了木偶片《皇帝梦》,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木偶片。新中国成立后,她调任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处长。领导完成了《赵一曼》、《白毛女》、《钢铁战士》、《中华女儿》等片。这几部影片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国际声誉。1951年因心脏病发作去逝,年仅41岁。 作品: 青春线 (1934) 桃李劫 (1934) 生死同心(1936) 八百壮士 (1938) 陈波儿非常受当时观众喜欢,在列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的著名女星时,陈波儿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为她游离在当时分外光鲜夺目的电影圈外。作为演员,她其实只主演过四部电影,大部分时间是活跃在戏剧舞台上,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们喜欢称她为“波儿同志”,英年早逝的她拥有了三个最合适的称呼:明星、战士、人民艺术家。 有关陈波儿的资料获取非常有限,人们对她的了解也甚少,我们听说陈波儿的儿子任克在上海,但是电话打过去早已换了号码,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惟一一本陈波儿传记的作者王永芳老先生,这本整整写了十年的传记是老人在采访了大量有关人物,查证有关史料、档案,并走访陈波儿故乡搜集“活”材料后完成的,这十年之后的又一个十年,当我们再回过头来认识陈波儿的时候,王永芳老先生说了一句最朴素的话,“希望大家不要将她淡忘”。 -回眸 “波”澜壮阔的银色人生 从掌上明珠到激进少女 陈波儿的家庭算是殷实家境,父亲陈湘波是个做批发干果、瓜子生意的商人,经常往来于南洋潮州侨胞聚居的地方,陈波儿的出生令他父亲喜出望外,因为长子长女均不幸夭折,在陈波儿之前只有一个小儿子。陈波儿的原名陈舜华是按照宗谱顺序取的,“波儿”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自取的艺名。有人说,“波儿”这个名字是取自“布尔什维克”中“布尔”的谐音,以表示她的革命倾向,其实,她是尊重父亲陈湘波才起名“波儿”的。在父亲眼里,幼时的陈波儿是掌上明珠,但是因为她的母亲是侧房太太,所以经常受到祖母和“大母亲”的责骂,陈波儿骨子里的反叛精神其实在那个时候就扎根了。 陈波儿的大胆举动是从少女时期开始的,二哥陈述猷经常给她讲一些带有思想启蒙意味的故事。陈波儿喜欢女兵英姿飒爽的样子,就动员街坊学堂中的小姐妹一起剪掉大辫子,当时女孩子剪掉辫子被看作是伤风败俗、败坏门风的事情,陈波儿顶着个“革命头”离家出走,远走读书去了。 从《青春线》到《八百壮士》 从厦门的集美到南京,再到上海,陈波儿一路求学,进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教书,随后投身戏剧界,出演外国进步话剧,还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当时“明星”公司正急需进步演员,机缘巧合她在艺大的老师郑伯奇介绍陈波儿认识“明星”公司的周剑云,陈波儿就此走上了电影道路。她主演的处女作是《青春线》,此片也是导演姚苏凤第一次拍片,同为主演的姜克尼、赵丹等人也大都是第一次走上银幕,可谓是真正的“青春组合”。据说拍摄时所有人都很投入地表演,摄影师竟忘了关机,马达一直转动,直到导演提醒才发现。 差不多在拍《青春线》的同时,陈波儿接受了电通公司的聘请,参与左翼电影《桃李劫》的拍摄,摄制组的全体人员合作得非常好,陈波儿尤其喜欢主题歌《毕业歌》的旋律和歌词,当时在片场经常可以听到她唱歌的声音。1934年12月,影片一炮打响,《毕业歌》在大街小巷里传唱,陈波儿成功了!当时有评论说,“中国影坛,演话剧的艺人,潮水似的卷进来,波儿就是其中的一个‘波儿’。” 在拍电影之外,陈波儿还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最知名的一次当属与宋庆龄、何香凝等16人联名上书要求与被捕入狱的“七君子”同罪同罚,最终“七君子”被释放。在1937年的“中国电影救亡协会”里,陈波儿当选理事。1938年“中制”拍摄的抗战影片《八百壮士》是她一生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同年,她去了延安。 从任泊生到袁牧之 陈波儿多被看作是女战士,对于她的情感经历谈得都比较少,故事应该从同在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的任泊生谈起,他可说是陈波儿人生旅途中的引路人。任泊生出生在越南,父亲是越南华侨商人,资产丰厚。两人相爱后去了香港,举行了婚礼,不久生下儿子任克,后又生下第二个儿子,但小儿子在两岁多时,急病夭折,这对陈波儿的打击很大。 甚为想念朋友的陈波儿在香港生活了三年多之后重新回到上海,参与电影拍摄。在拍摄《桃李劫》时,她与袁牧之合作配戏非常默契,渐生感情。“电通”结束后,两人在“明星”二厂合作出演了《生死同心》。陈波儿与袁牧之虽然有感情,但是因为当时社会状况很不稳定,陈波儿同丈夫并没有离婚,所以两人一直保持朋友关系。陈波儿后来携子任克去了延安,和丈夫任泊生分开。直到1946年,陈波儿去重庆走访老朋友时,得知任泊生已另娶妻,感情上受到打击。1947年的夏天,陈波儿终于与袁牧之结婚。 从心脏有疾到英年早逝 早在1943年陈波儿导演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时就已经发现了心脏病,并且两次晕倒在排练场。解放初期,陈波儿为了筹备自己倡导的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费尽心力,那时候她的身体已经相当差了。 1951年她去广州谈珠江电影制片厂暂时停建的事情,事情办完后,她去家乡接来母亲一同离开广州赴上海。在火车上,她对妈妈说:“从今以后,我不离开你。”没想到这很快就成了永诀。到了上海后,陈波儿在与专家会谈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再也没醒来。陈波儿走的时候很匆忙,那年她只有44岁。 口述:王永芳(陈波儿传记作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审) 采写:张悦 点评:戏剧界转入电影界的“作家明星” 上世纪30年代影坛上活跃着的电影女明星,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各电影公司自己培养和发掘的演员,如阮玲玉、胡蝶等;另一类是随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由左翼戏剧界转入电影界的话剧演员,像王莹、胡萍、艾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波儿。 由戏剧界转入电影界的女演员思想上都是左倾的,拍摄的影片多为左翼电影,因为她们在戏剧艺术上造诣较深,进入影坛后对艺术的追求也更为突出;同时她们都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自己就可以胜任编剧的工作,所以像陈波儿、艾霞都有“作家明星”之称。她们所饰演的形象一般都是“正剧”中的正面形象,戏路比较固定,但是像陈波儿这样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性质的演员,在中国电影史中还是不多见的。 点评:陈山 采写:张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科普介绍|世界电影编年史 (goooooosey)
- 影人星光|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好莱坞最挑剔的演员 (goooooosey)
- 意大利老电影的冷门女明星 (ЗащитникТурина)
- 互动话题:黄金时代的演员你最喜欢哪个? (goooooosey)
- 德哈维兰去世了,有没有关于她和她妹妹的料? (Süs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