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寒凉身体内外湿气食之美谷元清散六招逐寒祛湿
斗凡尘
寒气易除,一湿难祛,多雨且慢慢寒冷的秋季最容易导致我们的身体湿气过重,从而引发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湿气会引起我们不少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在湿气最为强盛的秋季也要注意湿气的祛除,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有着不同的祛湿方法,那么在秋季中我们要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就让食之美谷元清散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祛湿方法。 中医养生理论中有“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的说法,因此,立秋过后,人们仍需祛湿调养脾胃,预防胃肠疾病,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那么,如何祛湿调养脾胃呢 穴位篇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保健篇 运动发汗,直接驱散湿气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而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重症。因此,增加体育锻炼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运动,是身体里的湿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发散出来,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饮食篇 1、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2、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3、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4、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 5、食之美谷元清散祛湿 如果是上班族没时间熬粥的话也可以使用食之美谷元清散,这个方子是出自中医书籍《黄帝内经》,对祛湿的效果还是可以的,谷元清散是利于健脾祛湿或者也可以引用祛湿的经典配方由20位配方组成,主料包含:鸡内金、赤小豆、薏苡仁、芡实、山药、枸杞子、莲子、百合、银耳、金银花、马齿览、菊花、菊苣、葛根、魔芋粉、茯苓、桔梗、南瓜子、香蕉片等,对体湿,肥胖,皮肤暗黄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效果! 怎样才知道你有没有“湿”呢 一个人若“湿重”,表现为倦怠、手重脚重、食欲下降,严重者甚至不想喝水,口有古怪甜味。中医认为形成湿底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 1、外湿 以中医的角度来看。外在环境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 2、内湿 可能由于脾脏欠佳,容易水湿内生,也可能关乎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预防伤湿,首当护脾。只有人体脾阳振奋,脾的升降运化功能正常,才能有效抵御湿邪的侵袭。对此,须注意以下四点。 防外湿 外出时要带好雨具,以免雨淋。在外不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更换衣服。不宜在游泳池或澡堂内长时间浸泡、洗浴。 防内湿 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尤忌暴饮暴食。饮食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因为清淡易于消化,而芳香则能醒脾,刺激食欲。可用扁豆、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灯心花等健脾利湿之品煮汤或制粥食用。亦可用鲜藿香、佩兰各10克,飞滑石、焦大麦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 防霉变 卧室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床下尽可能少放东西。房间的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对垃圾和灰尘等要及时清理。 防湿温 湿温是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的疫病,较常见的即是最易伤脾的消化道传染病。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洁食物,注意勤洗手和食物的妥善保存,对各种餐具要定期消毒,并可适食大蒜、醋、茶等具有杀菌、抑菌作用的食物。 秋天慢慢冷了下来雨天也是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也是湿气最多的时候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多主要祛湿和保暖,在秋季中更好的让身体适应寒冷和潮湿的天气,让我们的健康身体和工作生活不在受到湿气的影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关于那些湿气重不能吃的,不能做的,一起讨论一下? (勇敢超越自我)
- 舌苔又白又厚,经常腹胀,有一点慢性胃炎 (勇敢超越自我)
- 请问什么店可以买到白云山维一精油?! (夏天的晚上)
- 有中医群嘛,拉我一个 (Master)
- 湿气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禅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