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李塔娜:十八世纪越南铸币及其在亚洲的流通
哥不打京那巴鲁
主讲题目:十八世纪越南铸币及其在亚洲的流通 主讲嘉宾:李塔娜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方华裔中心主任 主 持 人:纪宗安 暨南大学副校长 点 评 人:钱 江 暨南大学特聘教授、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 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时 间: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15:00 地 点: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616多功能会议室 嘉宾简介: 李塔娜,蒙古族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专业,后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和国立大学任教,专门研究17-19世纪的越南历史及越南华人史。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方华裔中心主任,同时兼任电子学术期刊“南方华裔研究”主编。李塔娜教授的主要著作有:《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康乃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1998年出版)、《水域:下湄公河流域的贸易与华人,1750-1880》(与诺拉•库克合编,纽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2004年联合出版)、《胡志明市华人会馆碑铭》(与阮锦翠合编,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出版)、 《移动中的农民:河内地区农民工进城问题之研究》(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1996年出版)、《阮氏政权下的越南南方》(与安东尼•瑞德合编,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1993年出版)。 讲座简介: 国际学术界对近代东南亚华人商业网络的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然而,我们对华商在东南亚各港口所使用的钱币以及这些钱币的来源却不甚清楚。本报告试图探讨18世纪越南、特别是越南南方(交趾支那)与亚洲各不同港口之间的钱币贸易。本研究认为,18世纪,中国的一些重要商业领域与越南北部(东京)的采矿业、从日本和中国进口的铜及锌、交趾支那钱币铸造、该钱币在邻近地区以及中国、柬埔寨、暹罗和南洋群岛的流通,这些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世纪广州与东南亚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曾延伸到各自的内陆腹地,这是和当时的货币流通领域分不开的。在研究交趾支那和湄公河三角洲私铸币的问题时,我们发现,中国私铸货币最活跃的地方均在铜、锌矿的产地附近,如四川、云南和贵州。但是,18世纪一度发生过大规模私铸货币活动的交趾支那和河仙却既不产铜,也不产锌,这意味着当时越南南方地区的铜、锌原料贸易必然非常活跃。 欢迎参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葑村读书会第三期 (JX)
- 2023年冬季学期葑村工作坊 (不是热水)
- 《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读书札记 (雲軾)
- 《社会权力的起源:中国史前葬仪中的社会与观念》读书札记 (雲軾)
- 《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读书札记 (雲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