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第一回,你读什么《红楼梦》
小余
多年前读过周汝昌某文,说第一回写的不够好,到二三回才渐入佳境(可能也是受了脂批“倒食甘蔗”的影响),差点为此话所误,多年后却发现全书精彩莫过于第一回。 现在觉得要真正读懂红楼梦,第一回是试金石。全书宏大的布局都在前五回完成,第一回则是重中之重,直接挑明全书总旨。 开始一段楔子讲宝玉的由来、整个故事的大致脉络以及作者对本书的一番评价。有很强的概括性,全是寓言。 女娲补天所剩一块顽石幻形入世变成了后来的“宝玉”,这个“宝玉”既指贾宝玉也指其所戴的“通灵宝玉”,也可能会涉及甄宝玉。石头思凡,二仙师提前告诫石头:红尘虽乐,却不能永远依恃,且又美中不足、乐极生悲,终究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这是全书总纲。 仙师大展幻术将石头变成一块美玉,好让世人知道它的奇贵,二仙师就是如今的品牌策划师、包装设计师。如果仍旧是石头,在尘世中哪有人去理会?但即使是石头那也是女娲补天所剩,所剩又是因为自己无用,这是作者自嘲亦是作者自负。 这段文字处处暗写,脂批有提示。 顽石和美玉,是自由与欲望的象征,一个是本质一个是幻相。 顽石变玉可作多种解读,比如世人所爱的,那温婉的翡翠、闪耀的钻石,其本质不过是块石头,其“价值”只因承载了人类无尽的欲望,一切都是幻相…… 一开始,格调就很高。 美玉历尽尘世中的悲欢离合、炎凉世态后又回到原处,变回了石头。这才是它的本质,这里才是它的故乡。石头上刻了字,记述了它的幻世之旅。这是本书的由来。 然后作者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来阐述一下本书,这口气很像一个不知名作者带着自己的作品和出版方的对话。有人认为这一段拖沓,要知道《红楼梦》创新地改变了以往小说、传奇的写作模式,作者有必要作一番申明。最后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种写法在过去历代小说里都没有,在以后也没有哪个大作家敢这么写过。好在直接点出了曹雪芹,否则,也许直到今天我们都不敢确认《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接下来故事真正开始。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甄士隐、贾雨村。 在解析这两个人物之前,先来说说作者的写作风格。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一种人是仅次于上帝的,就是那些天赋秉异,通过超凡的智慧或想象力摆脱世俗枷锁的艺术家们。曹雪芹无疑是其中之一,握笔著书的曹雪芹就像上帝那样带着悲悯之心描绘芸芸众生。确切的说作者刻画的不是人,而是人性,或者是人的某些社会属性;这给读者们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来解读,因为每个人物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标签,同时也导致读者们更容易按照自己的认识来理解。这也是《红楼梦》的魅力之一。 比如甄士隐,他给读者们留下的印象大概是:一事无成、命运多舛、心地善良而令人怜悯,倒霉而又无用的胖老头儿…… 我们还是来细细解读原文,他“禀性淡然,不以功名为念”,所谓“神仙一流”的脱俗之人,这是个大隐隐于市的人。也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种类型,陶渊明式的人物。他们崇尚庄子的自由与洒脱,信奉的是出世哲学。这是与宝玉或者作者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人,但作者并不予置评。 其实还是不够淡然,“膝下无子,美中不足”,身于尘世,谁能超脱? 接下来士隐做了一个梦,《红楼梦》中的第一个梦。梦见了楔子里出现的一僧一道二仙师。这里与前文接榫,交代二仙师带顽石幻化的“通灵宝玉”去投胎,同时也为黛玉伏笔,绛珠草即黛玉。当看到“真假、有无”那幅对联时,梦醒。没能进入太虚幻境一是因为士隐尘缘未了、时机未到,更重要的是为第五回作铺垫,等到第五回才开始放笔来写太虚幻境。而此处到此为止,是为忍笔。全文各种收放自如的写作技巧,需细读。 梦醒的士隐遇到了赖头和尚、跛足道士,这是“骨骼不凡、丰神迥别”的二仙师在尘世中的幻相。顽石与美玉、仙师与僧道,这组对比是对世人以表取人的讥讽。有多少姑娘爱慕那空有一身皮囊的草包,对身边的真男子却视而不见。士隐梦里希望被二仙师点化,当仙师真正来点化他时,却又不予理睬,毕竟还是一双俗眼,未能识真。反正英莲命中注定是要丢的,何不现在就舍了呢?既然注定要入空门,何不现在就悬崖撒手? 我们看不清未来,即使结局已经注定,可是不经历到发生的那一刻,我们不能死心,不能醒悟,更何况,我们被尘世蒙蔽了双眼,看不清这世间万物的真相。 僧道临走送了他四句谶言,所谓“菱花空对雪”是指香菱(英莲)终遇薛蟠。“元宵后、烟消火灭”伏笔下文元宵节甄士隐房子被烧。“元宵节后”脂批提示:“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意思是:不说元宵前,而说元宵节后,是不想让知道的人读出来,有专家根据史料推论出曹家是在元宵节前被抄得家。而下文的一场火灾,接二连三地烧了起来,脂批亦有提示,言下之意是曹家被抄是因受牵连。这些都是作者家事的暗写。 接下来贾雨村出场,贾雨村是个没落的穷儒,一开始就写明他要“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与甄士隐相比,贾雨村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另一种类型,读书是为了济世,亦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信奉的是以孔孟为榜样的入世哲学。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认可的一种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精英的知识分子只有这两种出路:出世或入世。这两种价值观完全相左的人却成了朋友,其交往颇有君子之风。富人士隐那里没有世态的炎凉,穷人雨村也保持着寒士的风骨,二人交往中的细节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雨村拿着士隐赠送的五十两银子进京科举,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士隐接下来连遭厄运,先是丢了女儿,然后丢了房子,继而丢了田产,终于看透了一切,通过那首《好了歌》顿时彻悟。 宝玉与士隐有着相同之处,他们都不以功名为念,都拥有过一场富贵,也都经历过生离或死别,家境困顿后都不惯生计,都体验过一番炎凉世态。即使有宿慧,不经历这一切仍不能彻悟,所以程本所补后四十回中,让宝玉取了功名之后再出家,其实是极其矛盾的,我们通常认为,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才算圆满,须不知欲望的沟壑从来无法满足,愈是功成名就之人,愈是放不下执念。 “好了歌”我们都懂,但都看不破,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却有自己深深的体会,需细细品读。另外不要被脂批所限制,它也许暗示了书中人物的命运,也许只是批者拿书中人物的结局与其对照。其实它的格局更大,对社会及每个人的生命规律有着高度的概括性,而不仅仅局限于书中人物。作者用更广的维度和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解析这一切,这需要有一定高度的世界观或宇宙观。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辗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总的来说,这个解注揭示的是财富、权力的分配与更迭,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人类个体的渺小在这种强大的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为满足欲望的各种追逐终究都是徒劳。财富、权力、美色……所有种种,我们都留不住,可是我们仍旧执着的向往。 本回的结局:落魄的甄士隐出家去了,而曾经贫困的贾雨村科举高中后做了官,脂批云:所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也。马上用现实来强调士隐的注解。 来看看二人身处人生最低谷时,各人的抉择,信奉老庄哲学的甄士隐选择了遁入空门,你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也可以看成精神上的圆满。而信奉孔孟哲学的贾雨村,不屈不挠的向成功的巅峰攀登,你可以把他当作成功学的典范,也可以理解为因欲望而无法脱离苦海。这不光是二人的价值观差异,一开始作者就对这两个人物作了合乎逻辑的设置,士隐已经历过一场富贵,而雨村还没经历过,追求不曾拥有过的东西才能满足欲望。而对所有这些的理解取决于读者站在怎样的高度和广度来看。同时这一定程度的解释了,为什么老庄哲学满足了我们精神上的渴求,但对我们的现世生活并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孔孟哲学恰恰相反。生命的奥秘到底在哪里? 且不提“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甄士隐的故事是大戏开幕前的一段小写意,纯粹的象征意义,他的故事浓缩了宝玉的故事。 贾雨村则是全书的线索人物,引路人。他先后带出书中两大女主——林黛玉、薛宝钗。在第四回退场之后,仍不时隐现以提醒读者此人的存在。想来他对成功的追逐最终也不过是一场空。故事由他开始,理应由他结束,原笔的后几十回中定会再次粉墨登场,要由他来提领全文。 第一回中甄士隐已经彻悟,所谓“真”,而贾雨村的迷途才刚刚开始,并带领我们领略石头的这一番幻世之旅,所谓“假”。赋予二人身上的这个“真”“假”意向有多种解读,需细细体会。 不得不说 全书精华尽在此回,万言难尽其妙。 原创,禁止转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湘云 (不说了,睡觉)
- 有没有喜欢晴雯的,有没有讨厌晴雯的? (可口可拉)
- 讨厌林黛玉 (棉花糖)
- uu们怎么培养阅读兴趣的? (Robot)
-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琳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