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旨趣与精神追求-那特艺术学院
来自:金婷我爱你(金婷,我爱你!2017.7.6日)
在画卷中徐徐展开的灵动的山水已不再是原始自然的山水,而是艺术家用心观照之后,以自然之素材所创造、富有中国传统文人趣味、体现文人之生命与精神追求的文化山水。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传统。文人山水画与山水诗山水文学息息相关,而山水诗山水文学又与文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感受细细相关,因此文人山水画从其诞生伊始,艺术家的追求便不在于准确真实地描绘外部风景,而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探索人的内在、情绪和心灵上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是艺术家在与自然万物的互动中生发的,因而在绘画的表达中便呈现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画卷中徐徐展开的灵动的山水已不再是原始自然的山水,而是艺术家用心观照之后,以自然之素材所创造、富有中国传统文人趣味、体现文人之生命与精神追求的文化山水。 中国文人山水画的这种独特旨趣和追求也体现在艺术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批评标准以及创作理论方面。与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山水画的工具材料相对简单,笔墨纸砚,随身携带极为方便。而西方在管状颜料发明之前,艺术家往往需要亲自调配颜料,工序复杂,因此艺术家工作坊必不可少,艺术家创作一幅作品时,得有许多学徒帮忙干各种打杂的活。中央美院的孔令伟教授认为,简单的工具使得艺术家能够更自由地进行探索,所以中国文人画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意味,也由此形成丰富多样的风格,一种风格就是一位大师的名字,如荆、关、董、巨皆各成一派。此外,中国文人画的工具材料还具有一个特性,即会和人的感受发生对话和启发。这一点,习过毛笔字的人或许多少会有些体会,运笔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墨的色泽浓淡与宣纸的润墨性组合在一起会形成千变化万的艺术效果,而个中之微妙差别唯有亲身体验之后方能真切体味。我理解,孔教授在这里谈到的“工具越简单,艺术家创作的自由空间越大”,即艺术家不用受工具的束缚以及真实描绘自然的观念的束缚,而可自由地探索和表达内在的感受和心灵。 其次,中国山水画的批评标准非常特殊,如神、妙、能、逸是我们古代的一些品评标准,这些都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描述,而是对人的内在、情绪、心理、情感上的感受的描述。这个标准影响了艺术家创作的状态、方向和价值标准,即前面提到的不求准确再现外部风景,而重在探索人的内在感受与精神追求。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创作理论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特点。如苏轼曾提出常形和常理的概念。他说,可以复制的物品都是常形,如工艺产品、建筑、宫室器用等,人和动物也可以有常形。而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则没有稳定的形态,但有常理。这一理论给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即有些山水画中出现的事物,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形状,只要画出常理即可,如云和水的流动,千变万化,只要画出它的变化规则和轨迹;画一棵树,只要画出它的生长机理,神似即可,不必苛求形似,这就是成功的作品。倪瓒在其《画论》中有言:似芦似麻,仆亦不能强辩。画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是画出了一种有意味的神态。 这种倾向再进一步推演,则文人作画更看重的是绘画过程中内心的感悟以及即刻的表达,最高的追求是达到生命的开悟,而不在于作品的完美。这不免令我心生困惑,当艺术成为极端个人化的体验甚至生命开悟过程,艺术的公共性何在?或者文人画发展至今,当那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已经消逝,也就只能成为一种私人趣味? 那特艺术学院学员:尹春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Jonathan Miles (那特艺术学院)
- 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旨趣与精神追求-那特艺术学院 (金婷我爱你)
- 《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艺术》观后感 (金婷我爱你)
- 【投稿】那特艺术学院电影制作课程,电影的源头——剧本 (那特艺术学院)
- 【投稿】那特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课《西方艺术理论与哲学·古... (那特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