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与东坡---------由林语堂<苏东坡传>想到
我(已昏,勿扰。)
从可观、公允、翔实的条件来看,林雨堂的《苏东坡传》不够完美,甚至有些地方有些过激,然而,它里面洋溢着的作者个人的感情却着实读来亲切和自然。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作者自己对苏轼的偏爱正如今天的"粉丝"们对明星的偏爱如出一辙,只是深刻程度冷静程度不同罢了。有偏爱就有偏恨,王安石王大人就倒了霉,为了衬托苏轼的高尚和高屋建瓴,王大人被定义为"对国运为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的了。王安石鼓吹的那套道理于中国当时所付出的代价,至今我们还没有弄个清楚!" 林雨堂笔下的苏东坡,"西化"的痕迹在《苏》一书里时隐时现,苏东坡成了一个自由主义、民主、个人主义、聪明、有名、幽默、讨众多女人喜欢(包括风雨场女子)的西方新派贵族形象。作者这样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名人立传,究竟是为了更符合西方读者的价值观习惯还是作者本人力图向西方学界证明早在900多年前中国就有言论自由和民主精神? 林雨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他曾猜测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阴影,在中国的医学上他也是公认的权威......",很明显,这里有些内容有些糊弄"老外"的效果,这再次证明作者对苏轼的评价有些溢美之不妥了。 在作者看来,苏轼一生在事业上,最主要的强劲对手是王安石,苏轼宦途之波折简直就源于这个900多年前的"改革家"。那么,王安石又究竟该如何评价呢? 先看看《宋史.王安石传》:"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性强忮,遇事无可否(从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再看看据说是苏轼的爸爸苏洵的《辩奸论》:"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有不为大奸匿、竖刁..."在王大人的个人生活上:"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是以雷厉风行的"变法"行为闻名,俺小时候的历史书上就说他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他的"青苗水利"法等经济学改革举措确实缓解了当时日渐潺弱的北宋政府的财政尴尬。但是,从俺看到过的资料来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论,一直没有休止。他个人性格上的"怪异"倒是基本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所以,王安石是个备受争议的历史名人. 两个同时代的名人,穷其一生为各自的政治派系而斗争,又在文学史上各自立下了不朽的丰碑,看起来不分伯仲,但900多年的历史却似乎为他们定下了输赢:还是苏轼的口碑比较好一些,没有"负面报道"。 妄自分析一下吧: 历史上的王安石,因为变法实施过程中过于麻利,过于理想主义,受到了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政要名流的否定,最终导致了宋神宗"益厌之",并"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宋史.王安石传》)。他的失败可能源于他的性格:有真知灼见,却漠视别人的微辞和感受,举止怪异,有时狂妄,所以受到了别人(包括宋仁宗)的抨击。王安石可能不会觉察到,他生活在一个群体里,群体对他的认同,关系着他的事业与命运。 而苏轼则不同,他喜好自由、业余爱好广泛,这些有点使得他在被贬到黄州、杭州等地做官期间与社会上的各种人来往,成为朋友,他赈灾(偏偏这灾发生在王安石的变法期间)、为民进言等等行为为自己不知不觉中创造了牢固的群众基础,这种"以人为本"的好官很自然地成为百姓的朋友,同时,他虽然因政治斗争遭遇皇上的惩罚,却可以以自己天生的好文采让天子每每因他的文章而忘记吃饭的速度,让天下学子以"不知苏文为下"。这些有利因素可能是他一直以美好的形象留处历史长河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文学上,王安石给人的印象是博学、严谨,而又很"拗"一副严肃的长者派头,王安石的散文虽然"言之有物、有事",却少有神来之笔和独创的典故使用,而这一切正式苏轼所擅长的,苏轼的诗词、散文经常有绝妙幽默的神来之笔,比如他调侃好友陈季常的打油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里的"河东狮吼"就被人们沿用至今,用于对惧内男人的友善调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苏轼 (豆友9vgHFiS26M)
- 诗词|推介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 (沅江和太阳山)
- 郏县 (起名字也麻烦)
- 最爱苏轼的哪首词? (九見)
- 苏轼到底见没见到海市蜃楼呢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