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的养生之道
来自:会游泳的猫(爱生活,爱撸猫)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开卷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重点阐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及方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起居有常”。并在最后列举了4种人的养生方法,如“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汉斯出版社《中医学》期刊一文说, “起居有常”是有其天文学基础的。地球总是斜着绕太阳公转,地轴和公转的轨道平面始终保持66˚34'倾斜角,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面上的点也不断变化 。太阳直射地球最北23˚26'N,最南23˚26'S。就北半球而言,当太阳直射在23˚26'N时是夏至日(公历6月22日),在赤道时是秋分日(公历9月23日),在23˚26'S时是冬至日(公历12月22日),再次直射赤道时是春分日(公历3月21日)南半球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 以上是地球一年阴阳变化的情况,一天的阴阳变化与此类似。中午相当于夏季,“午时”相当于夏至日,阳最盛,阴最少,故“午时一阴生”;半夜相当于冬季,“子时”相当于冬至日,阳最少,“子时一阳生”,阴最盛;而清晨和傍晚相当于春季和秋季,“卯时”和“酉时”相当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此时多数地方可见昼夜交替。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与地球环境相适应,因此,其阴阳变化亦与地球同步。影响大气温度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而到达大气上届的太阳辐射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日地距离和可照时间 。故日最高、最低气温并不是在“午时”和“子时”,而是出现在午后14~15时和日出前后。因此,地球和人的阴阳峰值也相应的推迟约2~3小时。但是,在阴阳峰值来临之前的“子时”和“午时”的休息,更有利于阴阳的转化。 太阳对地球阴阳变化的影响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深刻的认识。其第二篇就指出了四季睡眠的方法,如“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并列举了违反此作息规律所造成的危害。正由于春夏阳较多,故睡眠时间不宜过长;而夏天阳多于春天,故睡眠时间又少于春天;同理,秋冬阳少,故其睡眠时间较长,而冬天又长于秋天,且还需“必待阳光”,否则“扰阳”。 《黄帝内经》对地球公转、自转和阴阳的认识还提示了一年的“二分二至”(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的重要性和意义。夏至日,阳最盛“一阴生”;冬至日,阴最盛“一阳生”。初生之阴、初生之阳,犹如初生之婴儿,生命力脆弱,需内外环境平稳以助其生长。而春分日和秋分日是阴、阳势力强弱转化的关键日子,因此,这两天也需特别照顾以助其平稳转化。以此类推,一日的“二分二至”(卯、酉、午、子时)也一样。有研究表明:7:00起床后,到11:00人体需要睡眠;经过16小时的清醒后,睡意在23:00产生。“二分二至”是地球阴阳转化的四个关键点,也是人体阴阳转化的四个关键点。这些关键点是外界环境变化较剧烈的时候,同时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低谷,机体时刻发生着无数的生化反应、基因突变,若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许多生理反应就很可能转化成病理反应。“关键点”的阴阳转化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天、一年的阴阳平衡。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其影响之大可见矣!因此,“二分二至”将至之时应给机体一个平稳的内外环境。 《黄帝内经》中的“慎起居”有其严密的地球公转和自转等天文学基础,其天文学背景提示了“二分二至”(春分日、卯时,秋分日、酉时,夏至日、午时,冬至日、子时)及其重要意义。 就一年而言,春夏时睡眠不宜过长、夏天少于春天;秋冬时睡眠宜长、冬天多于秋天。对一天来说:午睡对人是有益的。所处环境的气候越热,午睡对人的益处越大。午睡以“午时”或“午时”之前入睡为宜。生理上,午睡时间长短没有统一的标准,醒则即起。病理上,午睡对“阴虚阳亢”体质者尤其重要,而“阴胜阳虚”者却不宜多睡。“子时”或“子时”之前就寝较好,秋冬之时更应提早,特别是体弱、阳虚者。由于存在着时间性、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夜间睡眠时间的长短没有统一标准,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起床时间以第二天早上自然醒来为标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的8字很难算吗 (0)
- 🙏 身弱财旺七杀无制 (iMoneyyy)
- 每日🆓批五人 (解炳森)
- 🈶经验(老师父在线支摊) (图灵.A)
- 我的m理自学之路,想跟大家探讨下方法论,共同提高(理论需要... (沈秋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