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选择"的研究(原创)
来自:长夜

我之前也遇到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选择的选项是不是最好的?”然后常常苦恼——是不是应该更快的做选择,这样让自己显得果断;或者还是应该更慢的做选择,让自己能够了解每个选项的好坏,这样让自己能做“更好”的选择。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篇论文《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写得蛮好的,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总是倾向于尽可能的做对于自己得利最大化的选择,经济学里面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选择者”是同样的。但是这个假设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They have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each option. 即假设里的“理性选择者”在做选择的时候,是清楚他做的每一项选择意味着什么的,包括他要花多少成本,能够获得多少收益。但是其实,“Complete information”(完全的信息)是不可能做到的。 举个例子: 1. 你可能有好几种设计方案,但是你没有办法准确知道每种方案所需要的成本:花费多少时间去设计,会杀死多少脑细胞,也没有办法了解每种方案推出之后,老板的评价,客户的评价会怎么样,你会从每个方案中收益多少个人成长等等。 2. 租房子住的话,继续继租原来的房子?公司可能搬迁搬到公司可能搬迁地点的附近?还是和朋友一起住其乐融融?每种选择的收益和成本,我们也很难具体量化出来。 进一步的: information itself as a “commodity,” something that has a price (in time or money) 即信息的获取本身也是有成本,作为一种“商品”存在着的。要获得这些信息,时间或金钱的成本就是必须的。这让你想找到“最好”的那个选择愈发困难。

但即使是如此,人们在做选择时,还是被划分为两种人群: 1. 最大利益追求者(简称“最大者”,Maximizer):做选择时想要尽可能的获取最优的结果。 2. 自我满足者(简称“满足者”, Satisficer):只要选择结果满足他们自己的既定目标,他们就能接受并选择该选项。 当然两种选择方式都无可厚非。但是这篇论文主要是从“幸福感”来评价这两种人。研究发现,满足者在做选择后,幸福感要大大高于最大者。而最大者在做完选择之后,更容易体验到后悔、沮丧,更少的感觉到自信、乐观、幸福感。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答案在下面: 如上文所说,如果你不把每个选项的成本和收益摸得一清二楚,你是不可能做出那个最大化收益的选择的。但是弄清楚所有的成本和收益又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现实的。比如,你不可能把三种设计方案全部试一遍,然后弄出一张成本/收益表再做决定;你也不可能把三个地方的房子都住一年之后再决定租哪一间房子。但是最大者还是不甘心,他们会花时间花金钱去研究,费劲去研究。但是可怕的是,每当他们做完选择之后,有一个像电影《盗梦空间》里主角老婆思维保险箱里的陀螺一样的怀疑在他们脑中转啊转——“如果我再多花一点时间,再多看看更多的选项,会不会就会有更好的结果出来呢?” 这简直成了最大者的一个魔咒。 事情还可能变得更糟。 因为任何人,包括最大者都不可能知道他们所做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所以最大者往往会找到一条捷径——什么是最好的?比其他人都要好那就是最好的了。 你怎么知道你的衣服/薪水/配偶是不是选择的最好的?只要有比周围的人有更漂亮的衣服,更高的薪水,更好的配偶。 最大者的这种喜欢比较的心理会更多的反应在其生活中。 实验证明,使用最大者选择策略的学生,在“自己差,但别人更差”的情景下的自信和快乐程度,居然高于“自己好,但是别人更好”的情景。类似的还有“宁可在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的公司里拿最高的工资,幸福感也强于在整体工资水平较高的公司拿较低的工资”,尽管前者的最高工资还不如后者中较低的工资。 好嘛,整个一个“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出现这种情况的本质原因: “whereas “good enough” usually can be judged in absolute terms, “the best possible” may often require social comparison.” 这句结论说得特别经典。 我常常就说,“幸福”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概念,如鱼引水,冷暖自知。你自己感觉幸福,那就是幸福;你自己感觉不幸福,那就是不幸福。对于满足者来说,他做选择的标准是“足够好“就可以了。足够好的标准是在他内心的一个绝对的标准——即只要他认为”好“得可以了,那就是可以了。而最大者的“最好”的概念,由于无法准确计算出成本与收益,因为对“最好”的判断,常常要引入社会比较——即和他人的选择比起来是不是更好的选择,至少是不比别人差的选择。 这表明了满足者可以独立使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处理事情,而最大者因为需要“best”的目标,而不得不引入外界的对比,而不能独立做出判断。

结论: 当你做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你不可能找到“最好”的那个选项。喜欢写日记的蒋中正都说过,“今日之失往往神奇的变成明日之得”。你没有办法知道“最好”到底是什么。 你所做的,就是有自己的价值观,即自己内心有一杆称。这杆称可以是理性判断,可以是内心的信念,可以是自己的喜好 ,可以是一瞬间的直觉——这和幸福一样,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概念。你决定相信理性判断,那理性判断说”good enough“的时候,那就是可以了;你决定相信内心的信念,那内心的信念说”good enough“的时候,那就是可以了;你决定相信自己的喜好,那自己的喜好说”good enough“的时候,那就是可以了;你决定相信一瞬间的直觉,那一瞬间的直觉说”good enough“的时候,那就是可以了。 当你决定做一个“满足者“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成为最成功的人,但至少你可以成为你能成为的那个最有幸福感,最有自信,最乐观的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辩论组(ENTP×INTJ) (北极山顶)
- 想凑16人格聊聊天,有人吗 (夕)
- 当瑜伽遇上三八节,生活开出了花 (莫焕娇grace)
- 深圳 mbti聊天 (dreamer-on-air)
- 生活藏爱,暖若繁花 (莫焕娇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