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高手丁元英的逆向布局思维(上、中、下)
仲四爷(公众号:仲四爷)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仲虺(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8261785/ 顶级高手丁元英的逆向布局思维(上) 《遥远的救世主》是我看过的经典小说,没有之一,已经连续看了三遍(书上密密麻麻都是我的读书笔记和批注),改编成电视剧《天道》,已经看了不下两遍,这也是我鼎力推荐的一部电视剧。 无论是《遥远的救世主》,还是《天道》,我都已推荐给身边最要好的朋友,经过我的推荐和影响,看剧、看书的人至少也有几百人。 这部电视剧里面可以学习和领悟的东西很多,但有些我自己还没搞懂,比如文化属性、宗教的内涵(正如我在《仲虺荐影:三个傻瓜三种人生》所写,下一层次的人是无法感知和洞悉上一层次的密码),我能做的就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解读,你可以参考一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请在文章最后的留言区交流。 按我的理解,电视剧《天道》里面只有一个主导的思维模式,所谓顶级高手的那种思维方式,一旦点透了,你就会发现,只要加以理解和训练,也完全可以拥有这种思维方式: 用两个字说:颠倒 用三个字说:果导因 用四个字说:逆向布局 用五个字说:结局思考力 多用几个字:确定目标,选择路径,逆向推演、布局 简言之,逆向布局思维。 丁元英就是运用的结局思考方式,在我过往生涯路上,共有两个像丁元英这样的顶级高手,一位是我前老板——养生公司的亿万富翁(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一次私密的总裁活动现场因为一次特殊的策划,偶然对我演示过一次,而在实际工作中他绝对不会想他人细细透露;另一位是在2015年学习的一位顶级高手,他教授很多人学习三种核心的思维方式(本质而言,在三种思维之外,其常用的也是逆向布局思维,只是这一玄机并未向人明示)。 无论是丁元英,还是另两位顶级高手,虽然师门不同,但他们的思维是出奇的一致,核心就是:果导因,以果导因,我们称之为「果因法则」、「逆向布局」。 因果法则你可能了解和知道,果因法则就是因果法则倒过来的逆向思考方式,通过结果、结局思考,完成布局,最后按照「终为始」,以终为始,按顺序执行,对中间的人、事、物(资源)留一定的变量,掌握其间运筹,就会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运行(这一段很重要,如果你没法看完系列文章,记住这段话足矣)。 为你揭露一个秘密: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核心思维之一也是逆向布局思维,不信我的话,你自己去看看每一次他出兵前的策划与运筹之法。 还不信?那我真没辙,我总不能打你不?不过,给你一个小提示:对应上一段果因法则,你再去看「魏延之死」,完全的逆向布局,人、事、物都是诸葛亮在生前所设,而后提前布局,时机一到,结果魏延。 在《天道》24集每一集都可以看到这种「逆向布局」思维方式的痕迹,我会用上、中、下三篇文章(在下篇,我为你共享了一份珍贵资料:我剪辑的20多个片段,以及按照剧中人物专辑。记住,不用赞赏,转发这篇文章到你的朋友圈即可),集中说明一下这种思维方式的在剧中的表现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丁元英未出场,就被评价为「可以是魔,是鬼,但绝对不是人」。有些夸大其辞的评价,就因为他有着超常人的思维方式,不按常规出牌,为人处世与众不同,让人不可理喻,似乎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算计之中(局内),就是人们所认为的顶级高手。 有人说,也许这样的高手是装出来的!好吧,我也不和你撕,所谓人不相信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不存在,只是我们的认知受限,无法达到高手的高度,边界。说的直白一点:视野不够宽,高度还不够。 如此看来,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顶级高手,所谓的顶级高手,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而已。 其实顶级高手也并非三头六臂,只是在思维上比普通人高人一筹,而且逆向布局思维方式属于高层面人的思维常态而已,不过这需要多年长期训练,也就是现在流行所说「刻意练习」。 书中有一句话,很经典,丁元英这样说: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丁元英是个会赚钱,有思想的人,他的朋友韩楚风说丁元英「是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看破了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道法自然,如来(坦白讲,书中关于宗教的有些内容,直到现在我都无法企及和领悟,也许这就是我的盲点和局限性)。 丁元英的思维颠倒,倒行逆施,从细节入手,对人性的通透了解,对文化属性透彻分析,对宗教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而不信仰宗教,在这之上形成的一种看透,看破的那种层面。 比如电视剧接近结尾时有一个镜头,遭杀富济贫而名誉受损,愤怒的乐圣音响掌门人林雨峰找上门,用枪指着他问:你不怕死么? 丁元英:生老病死,我都怕;难道怕了就不会生老病死了么。 这就是看破,这就是明白人,这类人和《仲虺荐影:三个傻瓜三种人生》中所说的第三层的人是同一类。 「丁元英,男,1959年出生,籍贯成都,北京户口,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1979年留学柏林洪堡大学,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同年就职于柏林H.N.S国际金融投资公司,1989年就职于北京通达证券公司,1990年2月在北京结婚,同年8月离婚。1991年鬼混。1992年3月就职于柏林《世界经济周刊》,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1994年1月辞职。1994年6月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预备解散。此人无信仰,爱好音响,在柏林有一套住房,有德国永久居留权。这个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也没有什么名气,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对他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鬼才……」(摘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上面是音响界竞争对手伯爵公司对丁元英背景的调查,而他的经历和阅历,是他后来所有思维模式、判断力、观念的根基。 所谓明白人,和平常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不一样,主要表现在倒行逆施,和大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不一样,「这个年代,执着于出人头地并不难,难的恰恰是不执着于出人头地。」 丁元英创办个人私募基金,用外国人的钱不到一年在中国股市赚了两个亿,他自己不是缺钱的人,然后从北京到古城隐居起来。与外界隔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和底细。但他的一些作法和举动和他的身份很不合拍: 丁元英刚从德国回来时,手中仅有的8万美金,拿出六万美金给父母,往古城搬家时韩楚风妻子来访,预感她有事而主动追出去,把自己未来两年在古城的生活费15万付给她,自己变卖收藏的唱片维持生计,出租房的冰箱里是空的,每天三顿饭不是去地摊就是方便面,春节时他主动打扫租住楼房的楼梯,从6楼扫到1楼…… 丁元英到古城以后,8个月没有打过电话给芮晓丹(女主角),又出乎芮小丹和欧阳雪的意料,当初她们认定不出几天丁元英就会打电话求助。 直到刑警芮小丹以朋友之托的身份第一次打电话给他,丁元英在电话里问的那句「有事吗?」让芮小丹当时听着很不舒服,但过后冷静一想倒觉得这句问话不简单,这显然是一个「意识位置」问题,说明他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找人帮忙」这道程序,只有「我能帮你做什么」的思维设置,这是一个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的潜在意识。 问题是这种思维,意识设置,反应模式是如何来的? 丁元英手中掌控的资金曾经上亿,见过大钱,也赚过大钱,却不贪钱,有口饭吃就满足了,他与世无争,混沌摊老板收他两次钱,他不计较;拉面店老板嘲笑他没工作,他也不计较;想了却病危的父亲的心愿要扒掉管子而遭致家人的数落,他不做解释;在公园看晓丹表演舞蹈而被别人挤走抢占椅子,他连看都不看挤占他位置的人一眼…… 在常人看来,这类人很冷酷,很冷血,但是果真如此吗? 就像肖亚文警告芮小丹时,引用了丁元英前妻的话:「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 丁元英看淡这些,是曾经经历过,思考过,凡事从结果出发,就很容易看明白,如果争了,吵了、辩了,是谁对谁错重要?是理论上赢了重要?还是心情重要?孰重孰轻早已经在头脑里设定过,是不需要思考的自动反应,当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能知道结果是什么的时候,就不会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口舌,又何必去争,去辩、去吵,连最后双方反目或者和好的程序都省了。 如果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丁元英是从结局入手,决定布局,他的商业模式运作的根基还是出自于果导因,逆向思维方式,比如他对芮小丹阐述文化,影视创作时就提到逆向思维的模式: 「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才有价值。觉悟天道,是名开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怎么拍都是新意和深度,这就是钱,就是名利、成就、价值,随便你能说的什么。」(摘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这是他对文化产业,影视创作的观点阐述,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只要颠倒过来,就会有新意和深度,这就是他思维方式中逆向思维的体现,同样的逆向思维方式,运用到王庙村脱贫的商业布局上同样如此。 王庙村的脱贫神话 对于王庙村的布局决定了他的盈利模式不是以销售音响产品赢利为主,而是以炒作格律诗品牌,最后公司或托管,或转让,或逼对手合作为主,把一个贫困村中的贫困村带到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让王庙村一直在这个产业链当中存在。 整个操作就像一个紧密的链条,从最后一个环节开始倒推布局,逆向思考,没有任何花招,就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没走寻常路却是好像走了不寻常路,好像是一个神话。 最后格律诗和音响界第一品牌乐圣公司成功合作的结局实现,主要来自丁元英对全局的把控,是最开始就设定一个结果,是给晓丹的一个神话,一个礼物,让王庙村这个贫困村成为产业链上的一环,让贫困村有持续的造血能力,而不是靠产品赚钱的短期模式。这中间可能产生的变数都有一个预判,并且有相应的对策,不用学院派的打法,用不入流的野套路以保证整个链条的完整传递,有序进行。 堪称大手笔! 「乐圣是因为矛的锐利而无需用盾,我这儿是既无矛可攻也无盾可守,就只能借用乐圣的矛了。我想,在北京摆摊儿,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落井投石,从乐圣公司碗里化点缘是有可能的,核心在一个小聪明上,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而潜伏在小聪明其中的,是大智若愚。」(摘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丁元英用这种布局迅速完成了三级跳,让格律诗公司一夜成名,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走过了其它品牌多年要走的路,这个噱头没有海外过去关系的积淀(丁元英在做私募基金时的人脉)不可能短时间完成。 所以当叶晓明他们看到产品不赚钱时的困惑,看到低价倾销时的愤怒,会议上的反抗,强行退股时的背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你看不到背后的布局,看不到这个链条最终要导向哪里,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得失,真的就只能扒井沿往外看一眼,最后得精神绝症也不为怪。 作为这样的顶级高手,算是明白人,有没有人比丁元英更为明白的明白人?而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中,哪些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哪些又是聪明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谁有《死比活着容易》啊? (取道)
- 看豆豆书 交易盈利? (追逐上山的羊)
- 谁有电子版的《背叛》,能分享一下吗 ? (echo)
- 关于影视剧天道中孝道的讨论 (雏鸟)
- 近期美国选举事宜,《天幕红尘》是否已经自证其说。 (借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