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
来自:一朵儿匀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一经出版就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少年维特热”。许多年轻人争相模仿书中维特的打扮,一时间蓝色燕尾服配黄色马甲成了青年中极为流行的服饰,甚至还有人模仿维特的方式吞枪自杀,其风靡程度与二十世纪中后期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护者》所掀起的厌学厌世的虚无主义思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该书的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Wolfgang von Goethe)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曾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维特》的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遇到的挫折这两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维特出生于较富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博学多才,爱读诗爱作画,热爱迷人的自然风光、纯朴的生活及一切美好的东西,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生活的转折是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当地一位年轻貌美、富有教养的法官的女儿绿蒂。维特早就得知她已经订婚,仍不顾一切爱上了她。此后,维特与绿蒂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直到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才打破了这一美好境况。阿尔贝特是一个善良的人,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维特深感自己爱情的无望,为了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于是,维特到某地公使馆任职,但机械的事务和鄙陋的习气让他不能自如。他无法认同社会上层的贵族生活,并受到了他们的排挤和歧视。他只好失望地回到W城。虽然山村的景物依旧,但物是人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一次来到绿蒂住所,在诵读诗句至动情伤感之处,情不自禁地拥抱和亲吻了绿蒂,但是绿蒂挣脱了,维特也彻底绝望了。两天后,他写完给绿蒂的绝笔信,在午夜十二点拿起阿尔贝特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小说采用书信体裁,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宛如维特在与读者倾心交谈。 读完这本书,忽然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个话题: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于是忍不住想到用这本书中的故事做一个案例分析。感性派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感性的,感性的爱情一旦上升为理性就不纯洁了,就变味了,所以“发乎情而止于礼”之类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爱情的枷锁,必欲除之而后快。理性派则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属于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缺乏理性的爱情只是一种肤浅的动物性的本能,而在处理感情时能不能做到“发乎情而止于礼”,正是区别人类的爱情和动物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 《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热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恋体现。在维特身上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维特所向往和追求的正是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维特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定向了悲剧的结局。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还是阶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

韩耀成曾在译后记里说到,“歌德在塑造人物时,并没有照搬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采取了典型化的手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是歌德高明之处,他深谙艺术之道。生活的素材一旦演绎成小说,就包容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赋予了它时代的精神,作品也就比生活更高了。” 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鄙夷与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 “爱情的珍贵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维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百年孤独》空虚的追寻 (略略略)
- 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复活》 (wuli豆瓣)
- 从现代言情小说的角度看《简爱》 (谢君瑜)
- 真善美可以分离吗? (不想再当咸鱼了)
- 试谈《简.爱》爱情观 (ev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