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老北京最后一个图景
来自:EverYouGO(江湖行)
情怀:如从前的记忆一般生活 在喧嚣的文明中,城市的景物在逐渐更替变换,可是提到什刹海或是后海,会有共同的词汇,那便是“怀旧”或者“最后的图景”。人们这样写道: “黄昏,北京后海。银锭桥吸着炊烟。人们从喧闹的大街拥挤到这里,仿佛这里是文明的最后角落,怀旧的最后图景,于是,后海慢慢地被改变了。在黄昏来临之前,这里的人们一如从前的记忆一般生活,街坊邻里无话不谈,亲密自在的生活,散发着无形的魅力,吸引着城市里内心孤独的年轻人。” “与友约在后海是个明显的错误。这样一个小资的地方,不能不让自己的心思暂且全部沉沦于这片海。租了条船,划向海的中央。此时此刻,任何话语都多余。因为我惟一想做的就是静坐和独想。放纵心,让它沉沦到底。” “我会永远记得那个大雨倾盆的正午,第一次看见后海那片水面时的激动。我们高一的几个同学从学校骑车10分钟穿过烟袋斜街到后海去游泳,在小树林里换上泳裤,我在岸上负责看衣服。大雨使湖面雾茫茫的,有一股迷幻的味道。后来我见过许多更大更美的湖,但都不如那一天的后海让我激动。” 的确,这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岸上的民居和居民,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铺陈着京味和历史的无穷韵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老北京最后一个图景。 景观 寺庙:“九庵一庙”得名什刹海 什刹海又称“后三海”,包括前海,后海和积水潭,指从地安门,鼓楼的两边到德胜门的两边,三个一水相连、襟带相接的海。 它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两百余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这里是寺庙林立的地方,素有“九庵一庙”之说,所以这里也得名为“什刹海”(“什”通“十”)。 衣冠杂沓,车马骈阗的什刹海,历来是扎根皇城的佛教僧侣弘法结缘的首选之地,其中广化寺、镇水观音庵、药王庙、真武庙、海潮庙、三圣庙等10座庙宇比较有名。 至于附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庵,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平先生说,这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什刹海靠近皇宫,周围的富贵人家多,信佛的女性也就多,而富贵人家是有条件捐助一些庵的。这其中最有名的是镇水观音庵,是明代皇家为企求缓解京城水患而修建的,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元代郭守敬曾在此治理永定河,为后代立下大功,现在被辟为郭守敬纪念馆。 广化寺也是其中很有名的一座庙。什刹之一,饱经700年沧桑的佛门古刹广化寺始建于元代,东临银锭桥,西傍宋庆龄故居,寺内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清宣统元年(1909)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现在是北京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等都是世所罕见的珍品。 王府、故居:环海而筑 什刹海附近的故居,可以说是京城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国内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如此之集中的文人墨客、达官大贾的故居。李建平先生介绍,恭王府、醇亲王府、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庆亲王府、梅兰芳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是其中比较有名的。 醇亲王府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八十余亩。宋庆龄曾经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工作、生活了18年,给这座古色古香的园林留下了许多痕迹,增添了不少亮色,西花园也因此被辟为宋庆龄故居。 园中南楼前临水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二百余年前的古木,据说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亲手所植。嘉庆年间,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并特许成亲王引后海水入园。现在我们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亲王时修建的,平安石上“岁岁平安”四字便出自成亲王之手。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其在成亲王府的基础上添改修缮,建成醇亲王府。 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后10年是在什刹海西北隅护国寺街9号度过的,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大师的观光景点。故居现有房屋37间,馆藏文件3万余件。 郭沫若纪念馆 1963年秋天,郭沫若迁居前海西街18号,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14个年头。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那些曾经与主人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浸润在主人真诚与博大的情感世界中。现在故居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是主人在世时的陈列。暖廊环绕小小的月季园,通向最北面的房间,正中的一间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伟人已去,故园依旧。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恭王府花园 位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是现今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当年曾是乾隆宠臣和珅的私宅,后由慈禧赐给了恭亲王并因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花园两部分,拥有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势非凡。其花园又名锦翠园,园内设计、布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全园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叠石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于山顶,居高临下,更可观全园景观。 胡同:18条蜿蜒曲折 逛什刹海的胡同,不能不去金丝套。以银锭桥分界的前海北沿、后海前沿、柳荫街与前海西街之内的地区,有18条胡同蜿蜒曲折。幽深的胡同孕育了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桥:银锭桥:“城中第一佳山水” 要说北京的桥,什刹海是不能错过的。李建平先生介绍,什刹海附近有名的桥很多,其中以银锭桥和万宁桥最为有名。银锭桥架于前海和后海的交接处,据说早年的这座小桥像一个倒置的元宝横卧在两海之间,故被人称做“银锭桥”。后来原桥被毁,重修后加长了桥身,拓宽了桥面,虽然不很像元宝了,仍不失清雅秀丽。明代人李东阳称此处为“城中第一佳山水”。站立桥上,北望后海水天一色,远眺西山群峰如黛,景色尤佳,故自古有“银锭观山”胜景之称。 位于鼓楼南侧的万宁桥堪称北京历史最悠久的桥梁。万宁桥最早叫“海子桥”,始建于元代,是什刹海水域由湖变河的闸口,是皇城水域和平民水域的分界线。万宁桥与天桥相呼应,形成了京城的中轴线。除此之外,金锭桥等也都是什刹海地区有名的桥。 名人住在什刹海 吴冠中:前海大杂院,一住30年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在前海北沿一个大杂院里住了近30年,也是吴先生一生中住得最久的旧址。吴冠中住过的大杂院叫会贤堂,是民国时代北京最豪华的饭庄,名士雅集,蔡锷和小凤仙曾在此相会,画家卫天霖的婚礼亦在此举行。从大杂院往左,沿什刹海至银锭桥,小桥上向西北方向观远山,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过桥去鼓楼,需经一条狭窄的小街,就是著名的烟袋斜街。吴老当年经常到小街中的一家小小裱画铺托画,与裱画的王师傅成了忘年交,送了他一幅画,还为他的店命名“烟袋斜街裱画铺”,并为此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短文,王师傅高兴极了,而今人、店早已不在了。 杨沫:柳荫街望“海” 杨沫女士1960年搬到柳荫街居住,每天清晨和傍晚,她经常在围着栅栏的海边散步,望着碧波涟涟的“海水”,望着娇艳的荷花和迎风摇曳的柳丝。杨沫说,这一切经常让她回想起儿时到什刹海游玩的情景,想起湖边的一个个小茶棚子和小食摊……1985年7月,杨沫的丈夫得了急病,离开了居住了25年的柳荫街,再也没有回来,也许,杨沫永远不会忘记什刹海畔的这一天。 老舍:笔下时有什刹海 舒乙先生说,老舍先生生前最爱北京,而北京他最爱的是积水潭。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积水潭、什刹海、银锭桥、德胜门什么的。老舍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就有大量关于积水潭的描写。老舍在他著名的散文《想北平》中说: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但是什刹海和老舍的缘分不止于此。舒乙先生透露,老舍死前还专程去过什刹海,为自己的死寻找合适的场所。十几天后,老舍自沉于积水潭仅一墙之隔的太平湖,而太平湖和积水潭属于同一个水系。(记者 王健 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