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裔:走过十年读书路
Diotima
对我来说,这十年里每周五的集体阅读,始终是人生快乐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里,我们忘却了当代世界的喧嚣和虚浮,通过文本的阶梯,接近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心灵,听取他们的教诲,和他们相互诘难 □章永乐 世界读书日朝我们走来了,而转眼间,我们的星期五读书小组成立也已经十年了。十年前在北大小四教宣布读书小组成立的一群本科生,到了现在,有的已经是高校教师和智库研究人员,有的已经成为实务界中坚力量。这十年里,有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加入小组,又因毕业而离开北大校园,但星期五读书小组的旗帜始终不倒。在以自由散漫著称的北大,一个读书小组能坚持十年,实属难能可贵。 与众不同的“星期五”小组 在回顾历史时,许多老成员认为这个读书小组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助推”作用。它决定性地将他们带上了学术道路,又给了他们一系列在别的地方无法得到的、受用终生的经验。北大有很多读书小组,“星期五”的许多成员参与过的读书小组也不止一个,而“星期五”却获得大家很高的评价。 常见的读书小组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类:一种是由老师组织的、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读书小组,师生界限比较分明,学生参与读书小组,就是将其作为“第二课堂”,多听一些老师的高见;第二种是因为若干人对一两本书感兴趣,而临时组织起来的,读完这一两本书,自然也就散掉;第三种是因为有某种共同的社会政治信念而建立的读书小组,大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行动。比如说,中国共产党的前身,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北京、上海等地创立的共产主义小组。 星期五小组并不属于这三类读书小组。它一开始就是几个本科生组织的、以“自我教育”为宗旨的读书小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困惑寻找答案,而不是从老师那里寻找现成的答案。后来,有些成员获得了高校老师的身份,但小组不因部分成员身份变化而改变阅读方式。对于我们来说,知识的存量,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可以通过积累而获得。但是问道求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却是最难培养,也是最应该得到呵护的。大学课堂由于人太多和权威等级过于分明,因而无法做到使每个人面对自己原初的困惑,并从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它甚至有可能扼杀问道求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相比之下,星期五读书小组的实践是可贵的:它给人以知识,但更带来探寻未知世界的热情与动力。 小组不是为了读一两本书而临时组织的。它的创建者们有一个宏伟的计划,要将一系列西学原典一本本读过来。十年里,小组读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托克维尔、涂尔干,现在正在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没有一个人完整经历过这十年,因此每个人可能只读过其中的一两本,但整个阅读计划,仍然是按照十年前的设想而展开。 “星期五”也不是一个以共同的社会政治信念为基础的行动小组。小组对于当下的政治和社会状态没有形成过什么共识,也不试图这么去做,它的目的很纯粹,就是好好读书,加深我们自己对于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理解。读书貌似务虚,但也是务本。在思想上弄明白许多问题,有助于在行动中避免谬误。事实上,小组能坚持这么多年,跟它始终“务虚”和“务本”有关系。以行动为指向的读书小组固然能在行动中取得更紧密的团结,但也往往因为对现实的判断不同而发生分裂,历史上这类例子屡见不鲜。 非常“原生态”的读书方法 我们的读书方法是非常“原生态”的:一个人朗读文本,然后大家集体解读。从一开始,我们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这是一种看起来很笨拙和缓慢的读法。有一些新加入的成员表示过不理解,他们更倾向于每个人事先阅读,现场以讨论为主。后一种办法相当于大学里的研讨课。但这种做法有两个弊端:第一,如果没有一个知识上有优越地位的人来引导,讨论很容易脱离文本,变成每个人的意见表达,从而无法体会到文本细节中的精妙之处。 鉴于我们一开始就不希望有一个压倒性的“老师”,这种情况显然是我们刻意避免的;第二,读书小组每周读一次,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要求每个人事先仔细阅读文本,其实并不现实。最终能够持续下来的做法,还是一字一句集体阅读的“笨办法”。“笨办法”看似笨拙,其实并不笨。不同的人在紧密接触一个文本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困惑,许多问题是既有的文献里没有提出过的,面对这些新鲜的困惑,也就有可能孕育新鲜的思想。 对我来说,这十年里每周五的集体阅读,始终是人生快乐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里,我们忘却了当代世界的喧嚣和虚浮,通过文本的阶梯,接近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心灵,听取他们的教诲,和他们相互诘难。当我们返回到当代世界,我们收获了什么呢?更多的知识———这是当然的,但更重要的是,思想探索的快乐,以及与同行者结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毕竟,“星期五”不仅仅是这个小组的成立日和通常活动日的标示,它也指向鲁滨逊的朋友,那个荒岛上的野蛮人星期五。没有星期五,鲁滨逊丧失的将不仅仅是有人陪伴的快乐,更是他人性中的许多重要部分。 星期五阅读过的一些重要书籍 尼采《历史的用处与滥用》(另译《历史对于人生的利与弊》)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编《政治哲学史》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霍布斯《利维坦》 洛克《政府论》 斯密《国富论》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星期五小组 星期五小组创建于2000年4月1日(星期五),发起人为北大法学院96、97、98级部分本科生。在学期中每周坚持读书,至今已有十年。十年里,从小组走出了一批学术新秀,如凌斌(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章永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张敏(现为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刘晗(现为耶鲁大学法学院S.J.D.博士候选人)等。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孙次舟的旧稿文存 (Diotima)
- 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 |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嶉、I)
- 有声书: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Diotima)
- 遵师:回忆曹慕樊老师 (Diotima)
- 汪荣祖破西方汉学之迷信 (Diot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