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来自:红心大萝卜

俗话说:"茶为本,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器不仅是茶的载体,更是我们鉴赏的媒介。 通常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多数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有时它们也可以用来喝酒。 今天小编来讲一下茶器中的几款经典造型。 盏

三得茶度丨鹧鸪斑建盏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 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压手杯

体积大小适中丨分量轻重适度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 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撇口杯

胎薄丨胎细丨自然丨真实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 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腰”杯

不为五斗米折腰丨聚香聚味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 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下次老板请你喝茶的时候,记得要看清楚是不是折腰杯呀。 六方杯

造型挺拔丨线面清爽丨棱角分明 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掌柜比较喜欢这种六方带点曲面的六方杯,有方有圆。 莲瓣杯

古朴典雅丨光润有度丨实用大方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 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三得茶度丨苍穹宝玉 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 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丨口径略内收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这个杯子好,大肚能容。 方斗杯

器形规整丨茶汤圆润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 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茶器,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用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 其实,现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sandechadu0717

-
一川烟草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7-12-16 16:04:47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潮汕人的口粮茶——高山蜜兰香 甜甜的 (奇葩也是一种美)
- 高端茶文化会馆征馆长夫人 (从前那个少年)
- 一起试喝凤凰单丛茶茶样 (奇葩也是一种美)
- 你在茶中收获了什么?欢迎留言谈论 (女茶君)
- 浓香鸭屎香——又香又耐泡! (奇葩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