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遭遇”技术—从《庄子•天地篇》谈起
来自:会游泳的猫(爱生活,爱撸猫)
当我们要追溯人的历史时,会发现与技术的“遭遇”就是人类置身其中的一个情境。穿梭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人类始终逃脱不了与技术的“遭遇”。 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与技术“遭遇”后切实地给人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衣食住行。 记得汉斯出版社《哲学进展》期刊有篇探讨了技术与人的本质之间关系的文章曾说到,《庄子·天地篇》里讲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这篇寓言中庄子的思路是:与技术“遭遇”后(机械的出现)——反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结论(纯白不备,道之不载)。“机事”指的是人对技术的使用(针对的是人之肉体),“机心”是指被技术刑役的心;“机心存于心中”会导致“纯白不备”,庄子能够看到所谓的机械不仅仅只是节省了力气,机器的强大力量让人变得僵化、没有思想。“个体对机械的使用、依赖和臣服,其最终结果是,个体心灵和机械装置的本质同构、效用一致,亦即人性的‘机械化’”。 庄子在强调技术作为人的“纯白”本质的体现,反对技术压抑自由本真的人性之时其实预设了一个人的“纯白”本质之态,以此来衡量“有机者”的“机事”和“机心”,并深知技术对“纯白”和“道”的伤害而“羞而不为”!庄子显然认为“纯白”之态作为“道”之载先验存在而不可,然而人的本质不可能“纯白”而不变的,尤其在外界的(技术的)参与下,先验的“纯白”状态几乎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纯白”之态这一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需要用一种变化发展的眼光,即一种历史的维度。 麦克卢汉认为:现代社会的未来与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传播技术和个人的回应能力之间,是否能维持平衡。其实不仅仅是传播技术,而应该是整个技术体系。由于始终“遭遇”技术,我们必然与其相关。与技术不断“遭遇”的这一情境使得我们的技术思想与技术哲学,必须包含着对人类认知所含有的创造过程之本性的分析意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技术的如影随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一旦当技术体系无限地自我膨胀,质变的结果就是深刻地改变着人的感知与观念,直至技术的本质参与到人的本质构成,在这个角度来说,人的本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生成的。只要与技术的“遭遇”不结束,那么我们对“技术”的思考就不会停止,对“人是什么”的追问也会永远充满意义,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不仅需要人的一种理解力,更需要人的一种责任感。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人到底怎样才算是拥有了自我? (克兰西贝尔复新)
- 道德的制高点? (low哲)
- 对精神世界的过度追求导致我出现了虚无主义 (爱你一万年)
- 不知道是群体排斥我还是我排斥群体。 (好吧,快来)
- 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事呢 (R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