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作者笔下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来自:乌托邦Rick(巴黎艺文志)
五一当天,时报朗读者沙龙又一次和读者见面了,虽然来参加的读者不多,气氛却热烈不减。在晓风书屋里,我们一起朗读的是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的《恶人》,这位入围过芥川奖的作家带来了一部让台湾作家张大春看哭了的作品。小说虽然讲的是一起凶杀案的侦破过程,但叙述的语调却和大部分当代日本文学一样,带着一种慢悠悠的味道,体现了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传承,也写出了现代人的孤独。 作者笔下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对于很多从乡村来到城市生活的人来说,看似可以脱离过往,享受城市的繁华生活。而实际上,真正要在城市立足,除了要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融入身边的社会关系。《恶人》中的人物就面临这个问题:石桥佳乃被杀,而引发这起凶杀案的,却是网络交友和援助交际。从乡下小镇到城里谋生的石桥佳乃,对同事吹嘘自己在和增尾圭吾交往;家中开旅馆的增尾圭吾,却瞧不起石桥佳乃这种女孩子;小时候被母亲抛弃、被外公外婆抚养大的清水佑一,内心深处却有一股根深蒂固的自卑感;而大龄剩女马込光代,在忙忙碌碌、屡不顺心的工作中,艰难地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这些人的目的,说起来都很简单:只不过想要幸福罢了。读者贺骋程认为:“孤独导致自卑,而自卑导致虚荣,虚荣导致《恶人》中无法挽回的悲剧。” 可能由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对于人在异乡的孤独感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吉田修一笔下充满了对于同类人群的同情和理解。朗读者沙龙的学术主持夏烈觉得,心怀悲悯也是日本作家的特点,“文学不是什么都绝对,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的,文人在写作时怀有同情和慈悲,才能写出柔软的、触动他人内心的东西。” 此外,作者在这本书中多次变换叙述人称,用多人视角去审视犯罪事件带来的影响,“书中人物的想法、行为、言语,对于事件所发挥的作用真实得让人很容易接受,最后发现其实他们就是我们,而想要追求幸福的我们,其实是自以为无恶的‘恶人’而已。”读者宋舟说。 重视文化让日本文学发展迅速 日本文学近年来又在国内翻译小说中占了一大块,但无论是书写青春反叛的《裂舌》,还是这部中年作者所写的《恶人》,叙述方式总是平淡的、慢悠悠的,而其中体现出来的美学也极富日本传统。“像《入殓师》一样,日本文学兼具东方美学和独特的日本传统。他们的写作相对来说非常平静,行云流水之下,气息和基调都不焦躁。”夏烈提起《裂舌》中的一个细节,女主人公将男友送给她的两枚牙齿捣碎吞下,给自己带来力量,“仪式感如此强烈,非常符合日本传统文化。” 参与本次沙龙的读者普遍比较喜欢含蓄的日本文学,他们追求的大都是感情上的纤细体验,表达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思考。而这种一贯性的美学表达,全都靠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精良保护。“就像吉田修一入围的芥川文学奖,多年来捧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家。正是因为日本从上到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才促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学作品的出现。而且这些获奖的作品,每本都既叫好又叫座,也全都是因为日本整个民族给予文化艺术独立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值得尊敬。”夏烈评论说。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为盲孩子读书招募 (潘多拉)
- 寻人启事,池州(贵池),东蓉酒店 (叫啥不重要)
- 城市戏剧声音现场「声音出演」计划 (演书计划)
- 2019声动经典美读大会:期待“声”而不凡的你 (中国孔子网)
- 歡迎朗讀 随笔散文: 1+1=2? by 东加豆 (东加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