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应不应该受到惩罚?—《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来自:敏儿
孩子犯了错应不应该受到惩罚?—读书笔记
你可能会说,孩子犯了错就应受罚,如果不惩罚他们,他们下回还会犯错,你看现在的孩子一个个的缺乏教养,都成了家里的小霸王了,谁都管不了,这这样吗?
看下面一段小视频,孩子说:”我已经接受教训了怎么样?我写检讨了又怎样?我现在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你们为什么还要弄我!“
http://p.weibo.com/show/channerWbH5/1034:c7ffa28243deec088b8a7c83c5c5113e?from=singlemessage
我能深切的感到这个孩子的愤怒与无助,同时心生一丝悲凉与同情。整个对话就像是家长利用权威镇压了孩子,孩子用尽全身力气进行反抗与挣扎。在孩子的眼里,只有仇恨和敌意,而没有爱。
其实惩罚孩子根本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孩子的精力都分散到如何去报复家长上,而不是用在了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和如何改正错误本身上面。
而且,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了父母的语言攻击模式。当父母用攻击性的语言向孩子实施暴力的时候,他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的朋友或者他的小弟弟。而这些,正是从父母那学来的。
你可能会说,既然暴力惩罚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起反作用,那我们就不要大棒政策了,那不惩罚孩子,是不是就意味着任孩子肆意妄为,而不管不顾?
不是的。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一书提到让孩子接受到做这件事的自然后果,而不是惩罚.
什么是自然后果?什么是惩罚?二者有什么区别?
承受自然后果就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
惩罚就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者追加他们的痛苦。
我举个例子:我家大宝上学前班,让他7点半之前必须完成作业,孩子贪玩又拖拉,往往边写作业边玩手里的玩具,到了晚上8点半还没写完作业。我就说,你别写了,写作业的时间已将过去了,你去玩吧。结果第二天到学校,当别的小朋友都在玩时,他在补作业。回到家,孩子就告诉我,妈妈我要写作业。
这就是让孩子接受做这件事的自然后果。如果我反复的催你今天必须完成作业,免不了就得上演一场母子作业大战。
关于如何代替惩罚书里面提到七个技巧,现在听我一 一向你们介绍
1、请孩子帮忙
比如说我家二宝现在刚满三岁,我和孩子的爸爸都上班,平时由他奶奶照看。孩子一见他奶奶洗衣服就乐坏了,非要学着玩水,洗衣服。往往是弄得地板上都是水,鞋也潮了,两个袖管都滴答着水珠,当时奶奶特别的生气,吵他吧,他太小,不懂事儿,只会哭;不吵吧,确实咽不下这口气,大冬天的,一会儿潮了好几件衣服。后来他奶奶每逢洗衣服都藏着,趁孩子不注意,偷偷的溜进卫生间插住门,孩子一会发现奶奶不见了,就四处找奶奶,于是就上演着这么一幕:奶奶在里面应和“奶奶在这儿呢,小孙孙!”,小孩在外面一边敲门一边哭,“奶奶,奶奶,你在哪?开门啊”那场面就像是生离死别似的,特别揪心。
后来,我就告诉他奶奶,以后你洗衣服就让孩子跟你一块洗衣服,给他穿上防水的饭衣,穿上小雨鞋,再给他准备了一个小盆,一块小肥皂,一件他自己的脏衣服,让他自己洗衣服。这下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孩子哭闹的问题,孩子还能帮个小忙,孩子玩的是不亦乐乎,最后洗完了,还要自己放到洗衣机里甩衣服呢。
在这里,第一种方法强行阻止了孩子的行为,不仅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还扼杀了孩子探索新鲜、好奇的种子。第二种方法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还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去做的信心
2、表达坚定的立场,但是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现在的感受 ”我现在很生气“,但是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当你告诉孩子感受的时候,孩子本身会理解父母的感受。而且孩子无形之中也学会了表达情绪,当他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也会用同样的词语去描述。
但是注意,你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说”孩子笨“,”永远也学不会“,”什么事都做不好“类似的话。因为这些都是从普遍性、永久性和人格化的否定孩子,这些伤害都是无法通过努力改变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这些标签就很难摆脱这些标签的束缚,遇事就会习惯的解释为”我笨,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改也改不掉了"。这些悲观的解释风格会给孩子带来抑郁的风险。
3、表达你的期望
还是我的例子,上周五晚上,我正在家做晚饭,回头就看见老大和老二拿着水彩笔在我刚买的瑜伽垫上乱画,我当时恼羞成怒,但是由于有了一些基本的育儿理论,理性思维拦截了感性冲动,“肥皂盒、刷子在卫生间,明天早上吃完饭,你们去卫生间把瑜伽垫洗干净”。第二天下班回来,我发现我的瑜伽垫洗干净还挂在了晾台上,我故意提高嗓门问“是谁把妈妈的瑜伽垫洗干净了?”“老二兴奋的跑过来,向我邀功:”是我们,妈妈,还打肥皂,还请奶奶帮忙,把瑜伽垫晒在了凉台上。“我说:“猴崽子们,干的漂亮,表扬!你们把妈妈的瑜伽垫洗干净了,妈妈很高兴啊,去,继续瑜伽垫上玩吧”孩子听了,高兴地跑到瑜伽垫上搭积木了。
其实我在庆幸,在持续的读书,假如是以前,我可能会说:“你们两个猴崽子,光搞破坏,破家乌龟,你们瞧瞧你们的玩具,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不是缺胳膊就是短腿的,要不就是哑巴不响的,”瞧瞧雪白的墙面,都被你们画得乱七八糟,瞧瞧这儿,是谁掏的窟窿?(混凝土墙面掏了个窟窿,孩子解释我们在打洞,用挖土机挖土拆房子.....)"晚上不允许你看动画片了,哼!”
我不仅给他们贴了个”破家乌龟“的标签,还把以前的破事全都翻了出来,仔细对比一下,两种表达方式,孩子的感受?
4、提供选择
书中有个例子是说,小孩子不肯喝药,这个聪明的妈妈没有问“你喝不喝药?”。而是问“你是用苹果汁喝药还是用姜汁喝药”
假如你生硬的替孩子做了决定,孩子就会有逆反的心理,如果你稍微给他一点控制感,哪怕是一点虚幻的控制感,他也会很容易的接受。
5、让孩子体验到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就像我上面举得小孩写作业的例子,孩子知道没写完作业,当别的小朋友都去玩的时候,自己却不能玩的时候,就知道下次一定要按时完成作业了。
惩罚不是目的,我们不是去批评指责孩子,而是把重点放到如何解决问题上来。
那我们平时针对孩子的惩罚行为有什么预防措施呢?
下面有两种方法可供参考
1、角色扮演
妈妈和孩子可以在家里,用一些道具,模拟当时的情景,演练一些行为规范。
2、读绘本。例如我经常陪孩子看一些《儿童教养》的绘本,通过绘本,让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非常的敏感,如果通过直接的说教方式,孩子会非常的反感,往往不是不爱听,就是大哭。相反,借助绘本的力量,通过批评第三方的方式,弱化了当面的批评与指责,孩子更容易接受。
总结一下,代替惩罚的5个技巧
1、请孩子帮忙
2、表达坚定的立场,但是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
3、表达你的期望
4、提供选择
5、让孩子体验到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23 (小鬼)
- 202307:生活又一次向我发难 (薰衣草)
- 2023年6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薰衣草)
- 外表看得出对方是有钱人吗 (..)
- 《进击的智人》一点点笔记 (kiss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