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儒学 真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尬聊毁一生
随着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学习,“国学热”成了一个绕不开,也让人不想绕开的话题,套句广告流行语,真的是“学点儿国学,很有必要!”然而提起国学,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经史子集,唐诗宋词,但传统武术,这个同样有几千年历史沿袭,同样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国学科目,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了。
中国的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制人取胜、修身养性、悟道怡情等功效。而另一方面,几千年的沿革里,中国传统武术又深深瘦到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影响,甚至有学者称中华传统武术本身即儒家哲学,文武兼备,是成德之教、建秩之法。

儒家学说讲求“由道发德,以德配天”,而中国传统武术追求武德,所谓武德,就是习武之人在武术活动、社会活动中对武道的掌握能力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儒家经典《左传?宣公十二年》就提出过“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那么武德中的“德”到底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一、仁
仁是儒学的核心精神,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武术对武德的终极追求。古人认为,止戈为武,武是停止干戈、消停战事的实力。止暴安良,这是武德的最基本规范,是传统武术仁爱精神的呈现。如少林密典《罗法行动短打》中有记述,创造点穴法是“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是为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
此外,中国的传统武术流行一个“八不打”的信条。八打即是一打眉头双眼,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肋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骨,八打破骨千金。八不打:不打太阳为首,不打正中咽喉,不打中心两壁,不打两肋太极,不打海底撩阴,不打两肾对心,不打尾闾风府。可见,八打之处不伤及性命,是制服对方的办法,八不打之处都是要害,伤人性命。这是武术中儒家思想仁爱的精神之现。

二、义
习武之人十分重视儒家学说中的“义”,并用“义”来评价一个人。合于义,虽死也必战; 离于义,即使有全胜的把握,也决不能出手。湖南巫家拳提出:“狂妄之徒不教,轻浮之徒不教,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的戒条。形意拳有“三传”、“三义务”、“三不传”,是儒家仁义的呈现。“三传”为“为国为民者,尊师尊长者,作人作义者,可传。”“三义务”为“维护正义,扶助贫弱,协助师友”。“六不传”为“欺师灭祖者,为非作歹者,忘恩负义者,害友欺民者,懒惰怯懦者,愚蠢狡顽者,不传。”
自古以来,忠义精神、侠义精神激励着无数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和为国、为民、为朋友献身的仁人志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济困、行侠仗义的武林英雄不绝于书,世代为人所敬仰。

三、礼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源远流长。礼是一种规则、秩序,对社会有规范作用。真正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士向来十分重视礼仪,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俗语就充分证明了传统武术练习者对礼的重视。
“礼”在传统武术中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例如徒手礼(分抱拳礼、注目礼)、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持枪礼)、递械礼(递刀礼、递剑礼、递棍礼、递枪礼)、接械礼(接刀礼、接剑礼、接棍礼、接枪礼)等。武礼还包括师徒礼、同门礼。其中,师徒礼仪是核心。现代武礼还有教学礼、竞赛礼、表演礼等。

四、智
在儒家学说中,提倡的智大抵可以理解为智慧的意思。“智”是对事物是非曲直判断的根源。孔子主张智勇双全,有勇无智是不可取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而传统武术也同样以智勇双全为上。《武经要略·圣猷庙胜篇》就有记载表示:“为将之道,智勇贵兼全。弓马便捷,所向无敌,勇也。计算深远,无所遗失,智也。智勇而后可以建功业。”

五、信
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同样是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武之人讲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咏春白鹤拳?拳谱》云:“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不顾自身安危乃至牺牲个体生命奔赴险境,是中华历代传统武术练习者屡见不鲜的先进典范,足见“信”是构成传统武德体系价值的一种重要概念。

由此不难发现,中国的传统武术和背后的中国武学可以说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一种隐性的“国学”,在国学大热的当下,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传统武学同样是需要重视的课题。自古以来,无数习武之人在强身健体之外,弘扬正气,捍卫正义,扶危济困,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体现出了传统武术至善的高尚道德,很值得后世敬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个小组是换赛道了吗? (VtrceDaff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