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讨论】感人的三行情书

迷踪

迷踪(发现思考的乐趣,发现写作的乐趣) 组长
2010-05-05 22:54:4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迷踪

    迷踪 (发现思考的乐趣,发现写作的乐趣) 组长 楼主 2010-05-07 00:00:21

    谢谢ls的同学~我们这就来分析一下,三行情书的结构秘密~

    不知大家最喜欢哪段?我是被最后这段狠狠打动了——

    (兵库县 女性 24岁) 「京都と神戸で远距离恋爱なの」と私がぼやくと 当我在抱怨“京都与神户的远距离恋爱”时

    「私なんて二十年も前から」とばあばが微笑んだ 奶奶微笑著说“20年前我就开始远距离恋爱了”

    天国のじいじ、闻こえましたか 天国的爷爷,你听到了么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一个由问答组成的三行情书。前两行借用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下一代抱怨,而做长辈的,就用自己的经历告诫她。 比如 “我不喜欢这件衣服。”“别闹了,妈妈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服呢!” “我讨厌住在这个小地方。”“爸爸都在这里住了20年了!” 这种常见的场景造成了我们的思维定势,我们都觉得,在这种对话模式之后,紧跟着的,肯定是长辈的说教。要不,就是“我”的反驳。总之,肯定是限于这两个人之间的回复。

    但,第三句却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天国的爷爷,你听到了吗?” ——这一句,完全打破了之前两句所营造的普通场景,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势和心理预期。它一下子引进了第三个人——爷爷。我发出的问句不是针对我面前的奶奶,而是不在我面前的爷爷。就好像两个人本来你来我往地在打乒乓球,当你等着一个扣杀时,那个人却打出了一个抛高球,一下子把你的视线焦点拉开了,把你的视域拉大了……我们原本准备好抗争的,但这一句却如此充满情感力量,一下子就把我们所有的戒备都化去了,绝对是攻其不备的狠招。

    所以,我们总结出来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很老套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具体做法就是,先营造出一个你很熟悉的场景,但最后却打破它,这样自然会得到强烈的戏剧效果。

    第二点,让我们重点来看看第三句。 “天国的爷爷,你听到了吗?” ——这句呼喊本身就是很有力量的。 在影视作品中,尤其是崇尚含蓄的日本作品中,常常会看到,一个人面对群山或者大海大吼:“你好吗?”或者“XXX,你好吗?” 这种呼喊,是一种邀约,要求对方回答的。但矛盾的是,他们却面对群山大海这种无法回应的死物呼喊,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明明知道没有回答,却还是用需要回答的问句来呼喊,这种矛盾中,隐藏着深沉的感情。 这种感情,也就随着这句,“天国的爷爷,你听到了吗?”而直接击中了我们的心扉。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试着在保留愿意的情况下换种写法—— 比如“是啊,天国里的爷爷一定笑着吧。”“爷爷在天堂里一定也在忍耐吧”“我想到了天堂里的爷爷” 一下子就逊色了很多吧~

    第三点,这段三行情书巧妙应用了一个暗喻,增加了结构内的容量。 也就是,我提出的是现实意义上的远距离恋爱,而奶奶提出的,则是一种比喻性的远距离恋爱。当奶奶说到“20年前我就开始远距离恋爱了”时,我们都理解为,爷爷是在地球上的另一端吧。但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但随着下一句的开头“天国……”一下子揭示出了上一句隐含的含义,就好像一张暗牌被翻开。一下子,远距离恋爱的意义变丰富了,我们在这种丰富性中,感到自己也增加了点什么,因此获得一种净化的感觉。 这种双关的方法常常在笑话中应用,也能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波动。 比如—— 算命先生与小姐对白:“你命不好。”“ 为什么?”“ 因为你身上带有凶兆。 ” “那我把胸罩脱了行吗?”“ 不行,你一脱了凶兆,就会出现人生的两个大波。

    以上,不知道大家对我的分析有什么看法吗?有人能借用这个分析也写一个感人的三行情书来吗?

  • 迷踪

    迷踪 (发现思考的乐趣,发现写作的乐趣) 组长 楼主 2010-05-09 23:32:09

    ls说的有道理,那么,这则三行情书,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程度啊! 日本文艺理论有一说——“序破急”,看字面应该就可以猜到它的意思(对应“起——承转——转合”)。 这则情书,确实达到了:

    序——给予一个很容易进入的场景,也就是女孩抱怨远距离恋爱。

    破——打破或者说升华序的内容,引进新的元素,引起读者的好奇。也就是奶奶提出她的远距离恋爱,还爱了20年。那么,她是和谁?为什么?……这些疑问自然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引导他们接受下一句提供的信息。

    急——解决“破”中提出的疑问,并且是用一种意想不到但却十分有情感冲击的方式。原来是天国的爷爷……不但满足了读者的疑问,解决了故事层面上的问题,而且也提供了一种非常圆满感动的情感体验,升华了远距离恋爱的内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760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