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笔下的坚强与宁静
来自:飘雪09
史铁生笔下的坚强与宁静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有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是那种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作家。也许正因为他特殊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他所经历的苦难造就了他笔下的坚强与宁静。 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性命相关的消息,并不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残缺的身体与旺盛的写作形成的鲜明对比,让史铁生在大众眼中成为如何理解苦难的代言人。 “我的经历是十八岁插队,二十岁瘫痪。”史铁生说。曾经有10年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一场冤案,要为这场“冤案”翻案——他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后来悟出这是最无聊的方式,于是只有接受、服从苦难。然而接受之后,“翻案”还是必要的,关键是用何种方式翻案,必须拿出一种态度面对苦难,去思考,从苦难中得到启示。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副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来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这么多年了度过绝望的青年生活,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苦思冥想的人。这时候,我们忘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最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循循善诱沉思的机会,会于我们越来越远,史铁生则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的谈论死亡。 史铁生当然算的上是经历过绝境。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宁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于鉴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观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以不变应万变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尊敬。 真正获得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为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以为素不相识的弱智女孩而担忧,他激赏刘易斯姿态的美感,他对牙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地歉疚,对一直关心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豺狗和阿拉伯人 (海雾40)
- 项羽刘邦谁是英雄? (子路)
- 林黛玉形象分析 (Jacy24)
- 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一心为琳29)
- 说说给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啊 (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