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容易自动代入受害者视角 | 强迫性重复
渡仁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渡仁心理Pro)
要谈到受害人视角,我想不得不谈到一个词,这个词叫做强迫性重复,这是精神分析祖师爷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词。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观察他自己的孩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若这种强迫性重复不被意识到,它就会化为我们的命运,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和每一次重要的抉择。
今天,我们就通过两个婚姻里的小故事,来展开这个话题。
一个可怜的女人,她结了三次婚,每次每个老公都会打她。所有人都觉得她太可怜,命运太凄惨。后来,她去向咨询师求助。咨询师听完,问她的第一句话是:
你做了什么?
一个反复遭遇渣男的女人,很可能她自己身上有某种本领,去勾引她身边的男人,都成为一个“坏”男人。
譬如,我一直记得曾在公交车上偶遇的一个女人。她在公交车上大声的打电话,对着电话那头的闺蜜痛斥自己的另一半如何不好。她絮絮叨叨、旁若无人地说了很多那个男人的不是,包括不关心她,甚至打她。
然而,最后闺蜜开始劝她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声音软下来,说:不行,我做不到……她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我的感受是:不耐烦,愤怒。而这感受,是她带给我的。我看到同车的其他人脸上,也都有类似的情绪和表情传达出来。所以,可以判定,这个女人有“勾引”他人配合她,去对她自己施虐的能力。
用那句老话,就是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为何会这样?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总有人牵挂那些拒绝自己的人?总对抛弃自己的前任恋恋不忘?对已然坏掉的婚姻迟迟无法做出割舍?有的人,总也无法离开伤害、甚至暴力对待自己的人?
这其实是在重复早年的经历。或者说,在强迫性重复早年被拒绝、被伤害的体验。
仔细回想一下,死死抓住要伤害自己、抛弃自己的那个对象,这情形像不像小时候?你还那么小。妈妈要把你独立留在那里。她要走开。她总有各种理由要离开你去干别的。你哭闹着。歇斯底里。绝望地苦苦央求妈妈留下来陪你。可是她拒绝了。你非常恐惧。不知道她会走多远,走到何处去。不知道她离开后,你会不会死掉。母亲冷淡的脸看起来那么遥远。你需要哭喊得更大声。希望她能够看见,听见,心软。即使母亲的拳头挥来,那至少也被看成是绝望中的救命稻草,是一种回应……
我们哀求的对象,对我们太重要了,就像妈妈对婴儿那样重要。我们唯有不放手,才能够和那个重要的人保持链接。我们也才能觉得安全。才能继续幻想,我是不是还有可能再乞求多一点妈妈的爱。
是的,这个拒绝我们、伤害我们的男人/女人,正像当年拒绝、伤害我们的母亲。这个人之所以能伤害到我们,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把TA放在了那个重要的位置上,并给了TA伤害我们的权利。
这是一种自我贬低和逃避责任的强迫性重复。
只要我们不放手,就可以一直体验到那种熟悉的痛苦。继续痛苦,意味着不用改变。不必承担大人该承担的责任和蜕掉皮肉的剧烈疼痛。不必去创造新的人生和新的可能。
只要我们不放手,就可以继续像个婴儿,不用长大。长大太可怕了,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孩子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大人,没有妈妈的照顾,我也能活下去,我也得活下去。这太孤独,太绝望了。
于是,我们选择更轻松的方式,沉浸在熟悉的痛苦里,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强迫性重复”去推着走。要想改变这样的命运,我们必须要寻求外部支持,做自我成长。
也有的强迫性重复是为了补偿。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两次离婚都因为碰到的男人有外遇。
她有着一位风流倜傥的爸爸,每次事发之后,爸爸就哭着求妈妈原谅,妈妈前两次原谅了他,可他还是不改。最后,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任凭她撕心裂肺地哭泣,爸爸还是离开了家。那时候她6岁,以为父母的离婚都是因为她不够好。于是她变得很乖,深深恐惧被遗弃。
后来,这份恐惧和低价值感随着她的长大慢慢消散,然而却在潜意识里留下了烙印。以至于她总是对有着爸爸特质的男人情有独钟——有点坏,不是那么体贴人,抑或不懂事,孩子气,在别人看来有一堆毛病……这样的男人因为人格不健全反而让她母性大发,因为他的不好正好能衬托出她的好。
所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在弥补童年时代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创伤。

往往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的方面,我们会试图在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加倍讨回。生命中,我们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
就像游乐场早就打烊了,一个孩子仍然死死地守在那里。大人如何拉,孩子也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还有一个东西未找到,一个心愿未被满足。他不能走。他要留在那里。
痛苦的细节各有不同,痛苦的原因却大同小异。它们都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原生家庭。所以我想要提醒所有父母,以及准父母,请不要停止自我成长,确保家庭关系的和谐、有序、灵活。
你现在给孩子展示的一个僵硬的、不舒服的甚至冷漠的坏关系,将来一定会在孩子的生命里再度重演,并变成孩子命运的一部分。
作者:廖老师
© 本文版权归 渡仁心理咨询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感觉我死了还好点。 (好吧,快来)
- 远离原生家庭不一定会过上好生活 (好吧,快来)
- 问ta|为什么感觉超级孤独空虚 (平安喜乐)
- 公益心理来访招募(有效中) (微风)
- 37岁无职场经验,这样会面领什么心理疾病? (祖国为我fc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