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冷处偏佳
不敢说评这个字,但是这是唯一一本我看了不下二十遍甚至冲动到想写书评的书。它冲击了我的三观,要说让人成长的书,它是首推。
文笔渣,怕玷污了这本书,于是乎逛了逛知乎论坛,更不敢下笔。但是经过内心挣扎后还是决定写一篇,我接受批评。
第一次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是在初三,那时候思想还太稚嫩不懂哲学这种高深的东西,第一遍看了仿佛在读天书,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太费解,当时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兴趣。譬如第一二章我现在依然懵懵懂懂。全书论,只是比从前更有感触些。
废话结束,切入正题。
几个人的人生阐述了全篇轻与重,不是所谓的虚无主义,正相反,它又太过于真实。读下来让人绝望,当读到人物特蕾莎所有幻想全部破灭时,我似乎意识到这就是人生的悲剧。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爱与幻想交织,恨,痛苦,绝望,暗示了他们将走上一条重复的不归路。
它仅仅通过三个人,诠释了什么是媚俗,猜忌。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两个字,凄美。但又是刻骨铭心的,特蕾莎可以为了对方付出全部,忍受种种屈辱,孤独,甚至赌上了生命去给予对方温暖和陪伴,虽然托马斯也曾随她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没有责任感的托马斯最后依旧将她遗弃。我对她有深切的同情,她的存在,是艰辛而又沉重的。
昆德拉写悲委实震撼,插入一些原文:
她醒过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 她出了门,朝河堤走去。她想看看伏尔塔瓦河。她想站在河岸上,久久地望着河水,因为看着流动的河水,可以让人心静,可以消除人的痛苦。河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在不断流淌,人间的故事就在河边发生。它们发生,第二天就被遗忘,而河水依旧在不停地流淌。 倚着栏杆,她朝下望去。这儿是布拉格郊外,伏尔塔瓦河已经穿过市区,将辉煌的赫拉得茨堡和一座座教堂留在身后,犹如一位刚下台的女演员,疲惫不堪,神思恍惚。河水沿着筑了栅栏和护墙的肮脏的河岸流淌,在栅栏和护墙后面,是被废弃的工厂和游乐场。 她久久地望着河水,这儿的河水看上去更忧伤,更晦暗。突然,她发现河中央有一样奇怪的东西,一样红色的东西,对,是一张长椅。一张金属脚的木头长椅,是布拉格公园常见的那种。长椅在伏尔塔瓦河中央慢慢地漂浮。接着后面又浮来了一张。然后又是一张,一张接着一张。特蕾莎终于明白了,她看到的是布拉格公园里的长椅,它们随着河水漂离城市,一张张长椅,越漂越多。河水将它们冲向远方,就像秋天的落叶被水远远地冲离树林,漂浮在水面上,有红的,有黄的,还有蓝的。 她转过身,想问问人们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布拉格公园里的长椅会漂落在河水里?可是,人们从她身旁经过,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在这座短命的城市里,一条河一个世纪复一个世纪地流淌而过,他们根本就无所谓。 她重又凝望着河水。她感到无尽的悲哀。她明白她所看到的,是永别。永别生活,生活正带着所有的色彩逝去。 长椅从她的视野中一一消失了。后来她又看到了几张,是最后漂来的几张,接着又漂来一张,是黄色的,然后又是一张,蓝色的,这是最后一张。
很平淡的叙述,但是读后会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氛围中,文字的魅力,我想大概如此。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分成了五部分来表达主题思想“轻”与“重”,幸福是沉重的,爱也是沉重的,我们在人间的一举一动都是沉重的,无尽的轮回,无法承受的责任之重,似乎让人徒劳无功,不能动弹。正如书中所说“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如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 这是真实的人生。但若我们将所有都放弃,是不是经历的一切都变得“轻”?没有遭受种种际遇之苦,没有苟且偷生的残喘,选择自己想要的,大把的大好时光,岂不是很精彩了。 书中也给了答案:“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托马斯在没有遇到特蕾莎之前,他是“轻”,是放纵不羁爱自由和一群人鬼混的社会青年,但是当遇到特蕾莎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重”了起来,他有了家,有了他不同于以前的不想承担的责任,他眷恋这一切,但他更想逃。这一切的爱都被附带上了“条件”二字,无私被画上问号。纯粹也被画上问号。
它没有陈俗与喧嚣,但充斥着人本性的欲望,赤裸裸的描写却又让人不得不承认。虽活于尘世过于沉重,但没有“重”生命也会变得没有价值,反而会将一切变得轻飘飘的。
这是一本血淋淋的书,逼你直视令你溃不成军的人生,在人间残缺的灵魂,压倒自己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已结束】【赠书约评】《流光与叹息》别具一格的音乐主题长... (Incident)
- 【赠书约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丁玥读书)
- 【赠书约评】《人和猫一样寂寞》 (丁玥读书)
- 【赠书约评】《能源列国志: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 (丁玥读书)
- 【赠书约评】《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记得你》语言学家和她失智... (cITYsO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