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的土豆
札兰丁(超越大叔,成为二舅~~)
在外地人看来,古交人上顿下顿、主食、副食、蒸食、烧食、炖食、炒食土豆真是不可思议,那玩意儿怎么能够天天吃、顿顿吃呢?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土豆养育了古交这一方人啊。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古交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土豆。土豆带给古交人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 在那已逝的贫穷年代,清米汤煮土豆拌炒面是古交地区的主要食物。那时土豆的数量词,可以说用“个”都是奢侈,只能以瓣论,勉勉强强清汤灌大肚。老百姓常传的一句民谚叫“肉饱三顿,菜饱两顿,炒面米汤一顿等不得一顿”。那时的土豆帮人们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鸡鸭鱼肉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已是熟客,但我们还是忘不了、丢不下土豆。许多人吃腻了山珍海味,专门寻找古交的特色食物,什么拨烂子、磨疙瘩、熟山药搓鱼、山药糕等风味小吃。以土豆为原料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可以制作十几种食物,屡吃不厌,深受人们喜爱。 而在记忆深处印象最深的还是捡土豆。秋收过后,凡是收了土豆的每一块土地都要重耕一遍,一方面为了搜寻没有刨干净的土豆,另一方面为了保下一年的墒情。每一位耕地的农夫后面都有一位“劳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犁墒,生怕漏掉一粒土豆,一遍又一遍往返于每一寸土地,直到把全部地面耕完为止。我村坐落在一四面环山的沟坪里,一出门就爬坡。对于又瘦又小的我来说,捡土豆并不难,难的是捡下的土豆应该自己拿到生产队里,根据重量记工分。 在我的记忆深处,烙印着一幅美丽的农家图:前面是两头吃力耕地的老黄牛,慢条斯理地迈着步,中间的农夫一手扶犁耙,一手挥舞着马鞭,不断地吆喝着,后面就是或挎着藤条箩头或拎着箩筐捡土豆的人了。这是一幅挥之不去的收获图。 每每谈起家乡的土豆,我便会生出诸多复杂的情感。这其中有苦涩,有艰辛,有希望,而更多的是与父老乡亲生命相系、生长相伴而且一生都离不了的土豆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山西方言与红枣文化 (札兰丁)
- 咱古交哪里有合理经济的羽毛球场地能玩? (NJH)
- 等了这么久 (樱桃晓玲玲)
- 古交的土豆 (札兰丁)
- 看到有这个小组就好开心! (轩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