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卡夫卡
来自:xx
生活史上来看,卡夫卡是与文艺青年们更加接近的一个人,事实上,恐怕没有再像他那么文艺的青年了。作为一个犹太商人的儿子,他天生对商业没有任何兴趣,虽然读的是法学博士,但他最高的志向始终是写作。他的父亲觉得写作不是个正当事业,最后他被迫在一个保险公司做了个小职员,专门应对上门来理赔的顾客,而且工作得到老板的赏识。拿今天的角度来看,他是个智力很高的高学历的但不喜欢他工作的白领,始终对文艺抱有极大的热情。他甚至为了全职写作跟家里闹过自杀,他理想的写作环境是一个密封的屋子,每天他就呆在里面,定时有人给他送餐。如果你是文艺青年,你承不承认这是文艺青年的极致了? 感情生活方面,他也跟文艺青年一样,是个不大靠谱的人。他在年轻时候找到了一个长得像他母亲的姑娘,订婚两次后又觉得自己不适合结婚,毁了约。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结婚的理由是出于更高层面的考虑,但结果是一样的,他跟我们现在的文艺青年似的,觉得自己在精神上不适合结婚。当然啦,现在很多文艺青年觉得自己在肉体上更不适合结婚。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小道消息,据说有人在卡夫卡遗物中找到了一些当时的色情杂志,我相信这一说法并且觉得这对于卡夫卡的形象是个正面消息。是的,你很难想象歌德做出跟我们文艺青年一样的糜烂行为,但你想像中的卡夫卡绝对可以。他跟我们一样,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平民。即使你说他是个gay我都信,但是你说歌德是个gay我就不信。 为什么?因为卡夫卡是个有作为的文艺青年,而文艺青年无论作出任何事情,我都信,因为他是个文艺青年。歌德就不是,歌德仿佛生来就是个什么都想得明白的人,而卡夫卡,是个生来就对所有东西都疑惑的人,至少从市面上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来看是这样的。我们喜欢他的这样的名言:“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这充分体现了文艺青年同样拥有的无助感。文艺青年所以被称为文艺青年,关键不在于他的文艺,而在于他文艺不是他的主业,这又加深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幻灭感。是啊,从这一层面上说,还有谁比卡夫卡更像文艺青年呢? 我们见过很多跟卡夫卡一样的不顾“理性”的作家(事实上我觉得,卡夫卡是极其克制而且理性的),但像波德莱尔、爱伦坡,我总觉得他们不像文艺青年那么纠结,文艺青年的纠结在于他在主业的位置上,总是想去从事他的副业,而波德莱尔他向来坐吃山空,爱伦坡虽然当了编辑,但也算是真正的专职写作;只有卡夫卡,为了写作的事情纠结到了生命的最后,他还在为了让家里给他寄钱而深感不安。(相比之下,波德莱尔可是那种家里不给寄钱他就破口大骂的人)。所以他一辈子都在跟文艺青年一样,纠结。 你看,事业、感情、幻灭感、拧吧感上,卡夫卡都是跟文艺青年相似的;说他是文艺青年的鼻祖一点都不为过。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有天才的智力以及足够偏执的个性,使他达到了一个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境界(但其实用伟大来形容卡夫卡的人很少,我们习惯用伟大来形容歌德,但不是卡夫卡,还是因为卡夫卡的文艺青年形象与我们脑中伟大的那种高大形象不符)。我喜欢本雅明在谈到普鲁斯特的时候的一句话:“它既坐落在一切危险的中心,也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位置。”特别是后面那个:“无关痛痒的位置”。那个世纪最初的那些伟大的作品就在这么一个文艺青年那里出现了,丝毫没有任何显赫的师徒传承,没有任何非常的特殊背景。 卡夫卡的故事对你们这帮文艺青年的确是个启示,你们毕竟是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位置”,但你们只要肯攀登,也可以成为卡夫卡那样,假以时日,从一个文艺青年升级成为一代文艺宗师。当然啦,也要保重身体,我们不知道如果卡夫卡身体很健康的话会不会写出那么好的作品,但从他的传记来看,在他死的那一刻,他是多么留恋这个世界和他所深爱的人。你们读到那一段肯定会热泪盈眶,如果你们是文艺青年的话。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卡夫卡《城堡》中身份问题的思考 (momo)
- 变形记 (Sombra)
- 读卡夫卡的《一次斗争的描述》 (理想煮毅)
- 墙 (Sombra)
- 所以卡夫卡是? (meaning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