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文思考问题

yansir

来自:yansir 组长
2018-03-13 22:12:25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省之知行

    省之知行 2018-03-14 10:35:34

    《祭石曼卿文》 1、 “一提曼卿”主要是叙述他的崇高敬意。 “二提曼卿”主要是描写墓地旁的风景。 “三提曼卿”主要是抒发他的惋惜之情。 2、文章第三段中写到:“吾不见子久矣”,可以看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了。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8-03-14 22:16:57

    《祭石曼卿文》 1、 “一提曼卿”主要是叙述他的崇高敬意。 “二提曼卿”主要是描写墓地旁的风景 《祭石曼卿文》 1、 “一提曼卿”主要是叙述他的崇高敬意。 “二提曼卿”主要是描写墓地旁的风景。 “三提曼卿”主要是抒发他的惋惜之情。 2、文章第三段中写到:“吾不见子久矣”,可以看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了。 ... 省之知行

    二、三说得不准。尤其是二。风景两字与墓地不气氛相吻合。

  • 白玉空明

    白玉空明 2018-03-15 14:59:19

    《祭石曼卿文》 1.一提表达自己对曼卿的赞颂与敬意 二提先从品行与才学上歌颂曼卿,又因坟间凄凉,生出圣贤也难逃一死的叹惋 三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痛 2.「吾不见子久矣」可以推断出是石曼卿去世多年后所写。另外,若知道石曼卿何年故去,「治平四年七月日」亦可推算时间。

    《祭欧阳文忠公文》 1.从文学成就、政绩与品德操守三个方面评价了欧阳修,文学成就与剩下两方面之间用「呜呼」一句过渡。 2.与苏轼的祭文相比,王安石的祭文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感情。苏轼的祭文除了「哭其私」,还有「为天下恸」的含义。个人而言两篇都很喜欢,更喜欢王安石的一篇,尤其是第二段对欧阳修文学成就的评价。

    《祭妹文》 1.选取的片段有:①幼时一起捉蟋蟀的片段;②儿时一起读书的片段;③作者弱冠粤行,妹妹送行的片段;④三年后考中进士,妹妹前来相迎还家的片段;⑤妹妹去世的前年,我生病后妹妹照顾我的片段;⑥妹妹临走前的片段。 选材按时间顺序,选择生活中平常小事,但更加真实与感人。 2.「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而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胡宇捷

  • 不存在同学

    不存在同学 2018-03-15 15:40:55

    祭石曼卿文》 1.三体曼卿,主要赞美了石曼卿的优秀,描写了四周凄凉的环境,抒发自己作者对生死轮回的感慨。 2.文章第三段写“吾不见子久矣”,证明了文章应该是在石曼卿去世之后很久写的。 翟元赫

  • 浅梦如初°

    浅梦如初° 2018-03-15 19:45:21

    李欣扬-文言文祭文答题: 《祭石曼卿文》 1、第一次提及呜呼曼卿,说明了欧阳修自己内心对石曼卿的赞同和崇高的敬意。 第二次提及呜呼曼卿,写出了石曼卿的品格和作者想象中和现实里石曼卿坟墓的情况的对比。 第三次提及呜呼曼卿,写出了作者对石曼卿的怀念和不舍。 2、“吾不见子久矣”可以体现出作者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石曼卿了,还有就是可以从“治平四年七月日体现。

    《祭欧阳文忠公》 1、文学素养、政治生涯和品德操守,3个方面来评价的。在文学素养和政治生涯中间用的是“呜呼!”来连接的,后面是用一个时间的转换。 2、在描写政治生涯的那部分苏轼用了周围人的看法来衬托出欧阳修的好,而王安石则是直接的描写。我更喜欢王安石的,因为王安石在描写欧阳修的文学素养时的用语写的比较有节奏,并且苏轼在个人情感方面感觉更加官方。

    《祭妹文》 1、①在学堂读书,妹妹坐在旁边。②读书时的读书声。③作者披宫锦还家,妹妹出来迎接。④妹妹和高氏离婚。⑤在作者生病时,妹妹陪着作者消遣。⑥妹妹生病时,盼望作者归家。在选取时,一般是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只有家人才能一起经历的日常的事情。 2、“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而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 那必须是skr666

    那必须是skr666 2018-03-15 21:33:23

    《祭石曼卿文》 1.第一段主要写了曼卿生前声名不朽,第二段写了曼卿死后墓地凄惨,体现出即使是圣贤也难逃一死,第三段写出作者对曼卿的哀悼。 2.文中开头点名作文时间。

    《祭欧阳文忠公》 1.分别从学识,政绩,道德这三方面评价欧阳修。用“呜呼”,“然”过渡。 2.不同:苏轼是更加注重事实的叙述,而王安石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叙事。我很喜欢苏轼的,因为把欧阳修的事迹事情列出来让人更加感觉到欧阳修的去世是多么令其痛苦。

    《祭妹文》 1.选用了 幼时一起捉蟋蟀;儿时一起读书;妹妹送行哥哥;哥哥当官回来,妹妹迎接;妹妹离婚;妹妹照顾生病的作者;妹妹生病。选用一些小事与细节,体现出家人亲情。 2.⑴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⑵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逆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高冕峰

  • 潘天翊

    潘天翊 2018-03-15 22:12:41

    《祭石曼卿文》 1、一提曼卿主要写出了石曼卿崇高的名声。二提曼卿,写出了石曼卿高贵的品德与作者的敬佩之情。三提曼卿,写出了作者对他的惋惜与悲叹。 2、“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可以根据石曼卿去世的日期来推算出。同时,“吾不见子久矣”也说明了时间很久。 《祭欧阳文忠公》 1、 从学识、气魄、品质和声望这四个方面评价了欧阳修。中间用“呜呼”与穿插的仁宗朝的时事件作为过渡。 2、 王安石的这篇比较积极,赞美和歌颂了欧阳修一生的品德。但作为祭文来讲,苏轼的那篇表达的悲伤与不舍之情更加打动人心,更符合一篇哀悼的祭文。所以我更喜欢苏轼的文章。 《祭妹文》 1、 读书,和恩义断绝的丈夫离婚,在家里照顾作者,生病强撑这四个片段。文章在选材上主要是生活的一些琐事,可以凸显出作者对妹妹的思念与惋惜。 2、“而不谓汝之先予去也!”,“今而后,吾若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 陈天一

    陈天一 2018-03-15 22:36:55

    《祭石曼卿文》 1.一提曼卿,表达欧阳修对石曼卿的崇高敬意与赞赏 二提曼卿,欧阳修先从品行与才能上歌颂石曼卿,又因坟间苍凉,发出圣贤亦无法永生的悲伤 三提曼卿,再次表达自己的深深沉痛。 2.“维治平四年七月日”以及“吾不见子久矣”可看出欧阳修很久未来此地了

    《祭欧阳文忠公文》 1.三个:文章上的成就;为政上的道德;公绩上的高就 2.王安石偏向于表达个人的情感,苏轼偏向于表达天下人的情感。我更喜欢苏轼的,因为可从天下人的情感中更全面的发现欧阳修的人物形象。

    《祭妹文》 1.①幼时一起读书 ②一起捉蟋蟀,冬日埋蟋蟀 ③作者离别时送行 ④高就时迎接 ⑤与高氏离婚 ⑥作者生病时陪着消遣 ⑦妹妹生病时盼望作者 2.“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而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陈天一

  • 于昊东

    于昊东 2018-03-15 23:15:30

    于昊东 1.欧阳修三呼曼卿:(1)描写了作者对于石曼卿的看法。(2)写石曼卿墓周围的景象之凄凉。(3)抒发了自己对于石曼卿之逝世的悲伤。 2.可以通过 (治平四年七月日) 来对祭文在石曼卿逝世具体几年后才进行撰写进行考证。
    3.文章从欧阳修的 文学成就 自身品格 政绩 他人评价 四方面对欧阳修进行评价。 4.我更喜欢王安石的一篇,相比于苏轼所写的欧阳修的生平,王安石罗列欧阳修的功绩,无疑是对欧阳修人生价值的更大的赞美。 5.文章主要记叙了:1 .幼时捉蟋蟀 2.幼时共读书3.袁枚离家时,妹妹送行的情形4.袁枚考中进士归家的情形5.妹妹前来探病时的情形6.妹妹生病却不让袁枚知道。 本文选取的事件皆为日常的琐碎小事件,但却可以深入人心使人感动。 6.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祭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8-03-16 08:23:15

    《祭石曼卿文》 1.一提表达自己对曼卿的赞颂与敬意 二提先从品行与才学上歌颂曼卿,又因坟间 《祭石曼卿文》 1.一提表达自己对曼卿的赞颂与敬意 二提先从品行与才学上歌颂曼卿,又因坟间凄凉,生出圣贤也难逃一死的叹惋 三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痛 2.「吾不见子久矣」可以推断出是石曼卿去世多年后所写。另外,若知道石曼卿何年故去,「治平四年七月日」亦可推算时间。 《祭欧阳文忠公文》 1.从文学成就、政绩与品德操守三个方面评价了欧阳修,文学成就与剩下两方面之间用「呜呼」一句过渡。 2.与苏轼的祭文相比,王安石的祭文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感情。苏轼的祭文除了「哭其私」,还有「为天下恸」的含义。个人而言两篇都很喜欢,更喜欢王安石的一篇,尤其是第二段对欧阳修文学成就的评价。 《祭妹文》 1.选取的片段有:①幼时一起捉蟋蟀的片段;②儿时一起读书的片段;③作者弱冠粤行,妹妹送行的片段;④三年后考中进士,妹妹前来相迎还家的片段;⑤妹妹去世的前年,我生病后妹妹照顾我的片段;⑥妹妹临走前的片段。 选材按时间顺序,选择生活中平常小事,但更加真实与感人。 2.「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而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胡宇捷 ... 白玉空明

    苏轼的文字有哪些表达情感的语句呢?

  • 欧阳菱纱晓亦

    欧阳菱纱晓亦 2018-03-16 08:32:21

    黄婉珊 《祭石曼卿文》 1.一提是称赞他的伟大,赞扬他生前的作为。 二提是感叹他死后凄凉,孤独,虽生前有盛名亦难逃死后惨景。 三提是表达思念之情。 2.“吾不见子久矣”说明曼卿已去世多年,“维治平四年七月日”是写文的时间。

    《祭欧阳文忠公》 1.从欧阳修生前的政治作为、文学成就、品德三个方面。用感叹词链接。 2.王安石的主要是概括了欧阳修生前的成就和品德修养,而苏轼主要列举了他生前的几件事。我更喜欢王安石的,苏轼的祭文中个人感情较深,能让人感到哀痛,却不如王安石的更能让后人了解到欧阳修生前的功德。

    《祭妹文》 1.选用了儿时一起读书;迎接哥哥回家;与高氏离婚;哥哥生病在床前照看;病危想念哥哥。选材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处处透漏着深情。 2.“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 白玉空明

    白玉空明 2018-03-16 11:30:43

    苏轼的文字有哪些表达情感的语句呢? 苏轼的文字有哪些表达情感的语句呢? yansir

    「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 既是天下丧失了一位贤人,也是自己的损失。

  • Xiao Suhuan

    Xiao Suhuan 2018-03-16 17:33:38

    1.一提曼卿写了欧阳修对石曼卿的赞美与崇高的敬仰;二提曼卿写了墓边景象之凄凉;三提曼卿表达出欧阳修对石曼卿的哀悼怀念之情。 2.有证据。第三段中有写道“吾不见子久矣”

    1.王安石的文字从文学素养、政治经历、品德操行这三个方面评价了欧阳修;前者与后两者之间用“呜呼”过渡。 2.王安石的祭文从多方面着笔使欧阳修富有文采、正直的形象跃然纸上,极具王安石对欧阳修的敬仰怀念之情;而苏轼的祭文除了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其间也掺杂了对朝廷官员的埋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我个人认为一篇好的祭文应该专注于对所悼之人的情感抒发,故以王安石篇为最佳。

    1.1⃣️作者与妹妹一同读书。2⃣️二人一起捉蟋蟀。3⃣️二人在书斋温习功课被老师夸奖。4⃣️作者弱冠粤行,妹妹送别。5⃣️作者考中进士还家,妹妹出来迎接。6⃣️作者生病了,妹妹来探望。 2.1⃣️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2⃣️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而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3⃣️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4⃣️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5⃣️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6⃣️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肖绘雨

  • 阳光

    阳光 2018-03-18 11:24:11

    1.第一次赞颂曼卿的英灵,第二次抒发对于兴亡盛衰的感叹,第三段抒发悲凉凄怆的心情。 2.“吾不见子久矣……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1.器质才识、刚正之节和政治成就,以“呜呼”句抒情过度。 2.苏轼以百姓的角度切入,把欧阳修描述得更加有常人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在时势的思考批判。王安石写的欧阳修更像面板人物,但是感情抒发得更加……哎就是一眼看上去就觉得难受那种。也并不是说苏轼没有抒发感情,就是王安石的祭文能让人十分直接地感觉到。我更喜欢苏轼的。

    1.遇人仳离,同捉蟋蟀,温《缁衣》,弱冠粤行,办治家事,生病陪床,忍死待兄。生活小事,感人至深。 2.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我觉得老师您选文选的特别棒!这几篇都特别好看笔力深厚感人至深!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来之笔墨生花!亲爱的老师天若有情天亦老,多给几分好不好!生活艰难答题不易!!)

  • Xi

    Xi 2018-03-18 12:12:33

    《祭石曼卿文》 1.一提曼卿:自“呜呼曼卿!生而为英”至“昭如日星”——说明曼卿虽死,英名不朽。    二提曼卿:自“呜呼曼卿!”至“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抒写意想埋藏曼卿之地,终将成为旷野与荒城的哀情。 三提曼卿:自“呜呼曼卿!盛衰之理”至“尚飨” ——说明吾(作者)之悲凉凄怆,是不能“忘情”之故。 2.”吾不见子久矣”可以推断出是石曼卿去世多年后所写。另外,若知道石曼卿何年故去,”治平四年七月日”亦可推算时间。 《祭欧阳文忠公文》 .1.从文学成就、政政治上的成就及品德操守三个方面评价了欧阳修 文学成就与剩下两方面之间用”呜呼”(表达自己的悲伤)一句过渡。 2.虽皆倾诉对欧阳公的仰慕和怀念之情,但讴歌的角度、表达的方式乃至语言风格皆有很大的差异。欧阳修虽是王安石的恩师,但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坚决反对者,所以王安石在祭文中一方面客观公允地评价了欧一生的丰功伟业,其高山仰止的道德文章,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公正和坦荡;但其中也搀杂了自己政治生涯之中的种种感慨:既有对改革进程一波三折的伤叹,也有对改革难致所期的感悟;既有自己的种种努力却不被世人理解的灰心,更有再也无法获得恩师首肯的沮丧;既有对欧阳修达到“三不朽”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仰慕和艳羡,也有反照自身由此而产生的悲凉。苏轼的祭文却与此不同,苏家与欧家是通家世好,龆龀学文,即耳濡目染;长大以后言传身教,道同文亦同,一生为师为友。苏轼踏上仕途与文名的播显皆是欧氏的慧眼识拔、大力揄扬的结果。所以,王安石的祭文从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作出评价,苏轼的祭文多叙两人间的私谊;王的祭文立论客观公允,力避因政见不合而造成评价不公;苏轼之文则尽叙欧阳修对他的扶植和眷顾,不避私嫌;王安石之文中有悲,但多为自嗟自辩,动辄人事天理、盛衰兴废,似乎在无可奈何之际恰逢故人弃世,伤感突发;苏轼之文中亦有悲,则多为丧亲之痛、亲眷之悲,是一垂垂老人在回忆当年,对扶持自己走上人生道路的一位长者逝去的慨叹。  我个人更喜欢苏轼写的祭文。 袁枚《祭妹文》 1.《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 2.”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而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 赵子玥

    赵子玥 2018-03-18 12:55:15

    《祭石曼卿文》 1、一提曼卿写出了石曼卿崇高的名声。 二提曼卿是感叹他死后墓地凄凉,生前虽有盛名也难逃死后惨景的悲哀。 三提曼卿写出的是作者对他的惋惜与敬佩。 2、 “吾不见子久矣”说明时间久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同样可以推算出。 《祭欧阳文忠公》 1、 从学识、政绩、品行和声望三个方面评价了欧阳修。中间用“呜呼”作为过渡。 2、 王安石的赞美和歌颂了欧阳修一生的品德,写出王安石对欧阳修的敬仰怀念之情;而苏轼的祭文从百姓的角度来写,我认为写得更加动情,更像一篇祭文,表达的悲伤与不舍之情更加打动人心,更符合一篇哀悼的祭文。所以我更喜欢苏轼的文章。 《祭妹文》 1、 一起读书 ; 一起捉蟋蟀; 作者离别时送行 ; 中进士时归家迎接 ; 与高氏离婚; 作者生病时的照顾; 妹妹生病时盼望作者。 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家人一起经历的日常的事情,更加动情。 2、“今而后,吾若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赵子玥

  • Ywhy

    Ywhy 2018-03-18 13:02:53

    《祭石曼卿文》 1.一提表达了作者对曼卿的崇高敬意与赞赏 二提写了曼卿封墓周围凄凉的景象 三提表达了作者对曼卿的怀念与对曼卿离世多年的悲痛之情 2.君不见子久矣可以看出是很久之后写的 《祭欧阳文忠公文》 1.从文学成就素养、政坛生涯、品德操守三方面评价的。用呜呼等词连接。 2.王安石的叙述带有很多个人情感,而苏轼的更多注重的是对事实的描写。我更喜欢王安石的,我更喜欢王安石的,叙述的更加全面。 《祭妹文》 1.选用了幼时捉蟋蟀 儿时读书 妹妹送行哥哥 妹妹迎接还乡的哥哥 妹妹离婚 妹妹照顾病重的哥哥 妹妹去世前盼望哥哥回家 按时间顺序 都是生活中的小事 2.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丁熠

  • 李奕霏

    李奕霏 2018-03-18 15:30:42

    1第一次表达对曼卿的赞叹,应该是一个总的概括,第二次说曼卿埋在土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现实又是什么样子,感慨,为曼卿的才华感到遗憾,第三次说了自己得知死讯后伤心的心情 。 2“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3通过欧阳修的才学,和一生的波折来描写的。“呜呼”转折的 4更喜欢苏轼这篇,喜欢第一段对比的手法,将欧阳修在世时和去世时进行对比。两者区别,我觉得王安石这篇的赞扬词汇更加华丽,也描写到了欧阳修的生平,苏轼这篇更多的是自己的情感。李奕霏

  • 培根

    培根 2018-03-18 19:25:49

    1:一提曼卿,讲的是曼卿的敬佩。 二提曼卿,讲的是自己对于这些生前有功绩才干的人死后却只留荒草孤坟的哀叹和无奈。 三提是表达欧阳修对曼卿的死的悲伤。 2.有吾不见子久矣为证。 1.王安石的文字从文学和政治的角度评价了欧阳修,中间用一段为欧阳修之死的哀叹连接过渡。 2.我更喜欢王安石的祭文,因为相比之下这篇文章更有顺序。 1.(1)捉蟋蟀(2)读书背书(3)中举后的相遇(4)生病时的照料(5)最后妹妹生病。从选材上面能看出这些都是生活中平常的小事,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是这些选材都充满了亲情。 2.“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 培根

    培根 2018-03-18 19:26:19

    1:一提曼卿,讲的是曼卿的敬佩。 二提曼卿,讲的是自己对于这些生前有功绩才干的人死后却只留荒 1:一提曼卿,讲的是曼卿的敬佩。 二提曼卿,讲的是自己对于这些生前有功绩才干的人死后却只留荒草孤坟的哀叹和无奈。 三提是表达欧阳修对曼卿的死的悲伤。 2.有吾不见子久矣为证。 1.王安石的文字从文学和政治的角度评价了欧阳修,中间用一段为欧阳修之死的哀叹连接过渡。 2.我更喜欢王安石的祭文,因为相比之下这篇文章更有顺序。 1.(1)捉蟋蟀(2)读书背书(3)中举后的相遇(4)生病时的照料(5)最后妹妹生病。从选材上面能看出这些都是生活中平常的小事,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是这些选材都充满了亲情。 2.“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 培根

    郑培森

  • 風のように

    風のように 2018-03-18 21:02:22

    1,写了曼卿名声好,名气大。 写了曼卿得的墓地賊破, 写了自己的悲伤,和对曼卿的悼念 2,治平四年七月写了时间,而且还写了吾不见子久已。张立冬

  • 風のように

    風のように 2018-03-18 21:05:25

    1从文学造诣,仕途,品格三方面写欧阳修,没衔接 2,偏向于写事,而苏东坡写人,我倾向于苏写的,因为,他写的很优美大气。张立冬

  • 風のように

    風のように 2018-03-18 21:08:47

    1.幼时一起捉蟋蟀的片段 儿时一起读书的片段 妹妹送行的片段 妹妹前来相迎还家的片段 我生病后妹妹照顾我的片段 妹妹临走前的片段。 2.呜呼哀哉!还有我死谁葬。大量的呜呼。张立冬

  • ths

    ths 2018-03-18 23:52:19

    石曼卿 1、一提曼卿表达自己对他生前的成就的肯定, 二提曼卿感叹曼卿生前的贤才和死后的荒凉的反差, 三提曼卿表达自己对他的追思。 2、从文中荒凉场景其实已经有所暗示,若是故亡不久,恐怕不会“穴藏狐貉与鼯鼪”吧。 欧阳文忠公 1两方面,个人方面(才能,品行)和从政方面。过渡为“呜呼”。 2苏轼的文章要表达的更多些,他在表达自己对先生的赞扬和追忆之外,还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日风见下的哀叹。个人更喜欢苏轼这一篇,因为不仅表达了真情实感,相比王安石哪篇多了些广度。 祭妹文 1少年经历,离异归家,照料病情,临终境况。选的事情都是很细节的小事,一小看大,表达哀思。 2“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 VEH

    VEH 2018-03-19 20:53:55

    王奕涵 《祭石曼卿文》 1、 “一提曼卿”写到了欧阳修对曼卿崇高的敬意以及其生前英明。 “二提曼卿”写到了曼卿墓地傍荒凉的景色,与其功名做对比,即使圣贤也难逃一劫。 “三提曼卿”写到了作者的怀念、哀痛之情。 2、 (1)文章开头点明“维治平四年七月日”。 (2)文中“吾不见子久矣”。 《祭欧阳文忠公》 1、 分别从文学成就,政治生涯,道德品行这三方面评价欧阳修。用“呜呼”过渡。 2、 不同:苏轼以事实的叙述居多,而王安石是带有丰富感情色彩地讲述。偏爱王安石的多一点,其中深厚的“情感”使我产生兴趣。 《祭妹文》 1、 (1)幼时一起捉蟋蟀(2)儿时一起读书(3)妹妹送行为哥哥送行(4)考中进士还乡妹妹前来相迎还家(5)妹妹与高氏离婚(6)生病后妹妹照顾我(7)妹妹去世;体现一家人之间的亲情以及经历的琐事。 2、 “今而后,吾若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 M.Y.S.E.L.F

    M.Y.S.E.L.F 2018-03-19 22:17:23

    祭石曼卿文: 1、一提曼卿:赞扬曼卿 二提曼卿:描写墓前景色,与作者心想相异,心情沉痛 三提曼卿:世事不可违背,哀悼。 2、二提曼卿中的景色体现出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祭欧阳文忠公文: 1、从他的才能,品德,气节,仕途,来评价的欧阳修。中间使用了“呜呼”来过渡的。 2、苏轼的文章主要在说欧阳修对于人民的影响,运用了侧面描写。而王安石的文章主要还是在于对欧阳修的正面描写,角度略有不同。我更喜欢苏轼的文章,他的文章运用了许多写作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祭妹文:小时候玩耍读书的片段,一次“我”生病的片段以及妹妹临别时的片段。选材主要以妹妹和“我”事件为中心,引人入胜,情至深处。 2、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赵致彬

  • S

    S 2018-03-19 23:47:37

    1 一提石曼卿是赞扬他并说圣人也终有一死。二提曼卿的墓穴周边景色。三提曼卿是表达悲伤。 2吾不见子久矣

    1 从文学才能 从政 品德 评价的。用呜呼二子承接转折。 2 王安石写得朴实,内容详细,将所做均叙述。苏轼个人情感浓厚,有大量对比描写与侧面描写有大量抒情。我更喜欢苏轼的,将一人的生死联系了国家的安危,突出了他的成就之大。

    1 捉蟋蟀 读书 远走离别之景 中试之喜 离婚 哥哥生病照顾以及妹妹生病的场景。都是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或给作者留下深刻影响的事件,体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 2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而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曾锦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2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