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布兰德的“DIY”理念
Conan Xin(connect the dots.)
https://medium.com/@conanxin/布兰德的-diy-理念-68f72272cb86
在《插电酷爱迷幻实验》(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一书的开头几页,汤姆·沃尔夫(Tom Wolfe)是这样描述的:“一个瘦瘦的金发小伙子,他的额头上贴着一个闪闪发光的圆碟,挂着一根由印第安串珠做成的项链。他的上半身没有穿衬衫,那裸露的肌肤上只挂着一串印第安串珠项链,披着一件白色罩衣,上面别着瑞典国王授予的奖章。”这个家伙就是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他是一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退役的陆军伞兵,后来又加人了肯·凯西(KenKesey)的行列,成了“欢乐小丑帮”(Meny Prankster)中的一员。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沃尔夫的书出版几个月后,也就是在1968年3月的时候,布兰德正在阅读芭芭拉·沃德(Barbara Ward)的著作《地球号太空船》(Spaceship Earth),并试图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一个是,我要怎样做才能帮助所有那些现在正在返回地球、回归田园生活的朋友们?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拯救地球?
布兰德的解决方法非常简单直接。他会出版一份从表面上看与里昂比恩(L.L. Bean)邮购目录有些相像的目录列表,把以下各项都列入其中:自由开放的社会价值观、适用的技术观念、整体系统思维的生态学观念,还有最重要的“DIY”工作理念。事实上,这种工作理念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爱默生在1841年写的一篇题为《自力更生》(Self-Reliance)的文章。在20世纪早期,这种工作理念再次浮出水面,并为工艺美术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其后,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工作理念还推动了当时的旧车改装运动和家居改建计划。最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股风潮终于发展成了一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全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保守估计至少有1000万美国人回归田园生活。这些回归田园生活的人士很快就认识到,田园生活的成功与否, 完全取决于“DIY”的能力。正如布兰德所清楚地意识到的,这些能力又进一步取决于个人所使用的工具一这里所说的工具指的是任何东西,从有关风车的信息到如何开始一桩小生意的想法都属于工具的范围。“我受到了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思想的影响,”布兰德回忆道,“富勒很早就已经在向世人宣扬他的如下观念了:不要想着去改变人类的天性,那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我们可以去追求工具的创新。有新的工具就会带来新的做法,有更好的工具就会出现更好的做法。”
所有这一切终于使《全球概览》杂志(Whole Earth Catalog)得以诞生。它的第一期出版时间为1968年7月,这个创刊号只是一份只有6页的油印刊物,置于卷首的是布兰德为它撰写的创刊词。这个创刊词以现在已经成了经典名言的一句话开始:“我们像上帝一样,也可能精于创造。”这是“DIY”的宣言。然后,布兰德列出了许多有助于促成这种个人转变的工具和想法。因为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对这种想法感兴趣,所以这本目录式杂志将许多原本毫不相干的愿意“DIY”的人吸引到了一起,使他们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潜在力量。正如TED大会创始人理査德·索尔·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所解释的那样:“这原本是一份为嬉皮士创办的目录式杂志,但是它却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它使信息传递领域出现了一个范式转换。我相信,你可以直接从《全球概览》链接到今天的许多文化热点和文化现象。它制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许许多多人趋之若鹜。而且这种氛围无处不在,以至于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这种氛围从何而来。”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这种氛围的核心就是《全球概览》热情地拥抱了各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电脑。布兰德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明了“个人电脑”这个术语。这个术语的诞生部分要归功于布兰德本人的科学背景,而更多的原因则与斯坦福研究院有关。在1968年前后,斯坦福研究院正走在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尖端,而且它的位置也正好坐落于《全球概览》杂志所在的门罗公园办公室的拐角处。布兰德是这个研究院的常客。在探访斯坦福研究院的过程中,布兰德接触到了电脑鼠标、交互式文本、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电子邮件、超级文本、协同实时编辑器、视频游戏以及其他技术和产品。布兰德看到了这些工具的惊人潜力,并且通过《全球概览》杂志向全世界介绍了他所看到的这些东西。
“是斯图尔特独自一个人促成美国主流文化接受个人电脑的,”凯文·凯利(在创办《连线》杂志之前,他曾经担任过《全球概览》杂志的编辑)说道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被人们认为是‘老大哥’,是‘大人物’。能够使用电脑的只能是‘敌人’,电脑是政府和大型公司手中的工具。但是,布兰德却看到了个人计算机的巨大潜力。他明白,一旦这些电脑变成了个人工具,整个世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那时,人人都可以变成上帝。”
布兰德呼吁,把“自力更生”与科技的力量结合起来,从而让“DIY”型创新者变成实现富足的一股重要力量。不过,《全球概览》杂志创刊理念中,另外两项原则也同样重要。第一项原则就是后来著名的“黑客伦理”(hacker ethic),这个理念也就是布兰德极力倡导的“资源共享”—— “所有信息都应该免费共享”。至于第二项原则,在当时的环境中还是显得比较奇怪的一种理念,即商业也可以成为一种成就美好社会的力量。对此,科技作家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解释道:“布兰德还结合了这样一个理念,他认为在一个全新的乌托邦式社会里,你可以DIY。他真的相信,只要拥有了适当的工具,那么任何变化都是有可能的。”正如弗雷德·摩尔(Fred Moore)所发现的,个人电脑正是那个适当的工具。
(彼得·戴曼迪斯, 史蒂芬·科特勒, PeterH.Diamandis,等. 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J]. 2014.)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历史·计算机】你从未听说过的最重要的计算机SAGE (Conan Xin)
- 【历史】Timeline(更新中) (练琴也就那么)
- 【历史·苹果】设计第一台 APPLE MACINTOSH:工程师的故事 (Conan Xin)
- 【书·计算机】个人电脑的诞生 | 纽约客 (Conan Xin)
- 【历史·计算机】美国人可能错过的 1980 年代 7个重要的英国... (Conan 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