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疯狂的石头》主创人员的专访
来自:三豆
人物包括: 宁 浩 ---- 导演 郭 涛 ---- 包世宏 扮演者 徐 峥 ---- 冯董 扮演者 刘 桦 ---- 道哥 扮演者 连 晋 ---- 麦克 扮演者 岳小军 ---- 小军 扮演着 王 迅 ---- 四眼 扮演者 摄影指导 杜杰 以及 三宝 的扮演者 宁浩(导演) 其实剧本的最初想法早在2000年就有了,但在那个阶段与最终完成的版本完全不同。后来确定了作为“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影片之后,影片才正式启动编剧和拍摄计划。 宁浩非常喜欢盖•里奇的电影,更加欣赏其拍摄手法。虽然早期就觉得用盖•里奇的手法拍摄《疯狂的石头》非常合适,但是宁浩却刻意避开,以希望建立一种全新的方式,但是,随着拍摄的进行,宁浩愈发感觉到或许这种拍摄手法是该种类型片的最佳选择。 重庆无疑是影片拍摄地的最佳选择。影片开拍之前,宁浩的选择包括重庆、广州、武汉等几个城市,但是在重庆取景之后,宁浩立刻决定了下来。谈到选择重庆的理由,导演宁浩表示,重庆是一个新兴的大城市,快速的成长导致了其复杂和不确定性。而《疯狂的石头》就好像重庆本身一样,无数伏笔和巧合横空交错,在一个三维空间中伸展成密密麻麻的诸多故事线,彼此结合。 郭涛(包世宏扮演者) 郭涛认为,有《疯狂的石头》这样一部类型电影的上映,绝对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必然需要。 虽然片中并没有很多成名的演员和导演,但是影片的质量已经超出了全体主创人员的预期。郭涛说,在这个中国电影已经高度繁荣的时代,大制作的电影无疑是成功的,更是商业电影的典范,但全是这种影片必然导致市场的单调性,当然也就不足以满足观众的全面性需要。《疯狂的石头》是一种类型完全不同的影片,首先是其能有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基本因素,同时,对于这种类型很特别的影片上映,也是观众能够掏钱进影院看小成本制作影片的一种考验。 包世宏这个角色的追求其实不大,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的为别人产生一些简单的帮助,这一点与郭涛本人的性格有些相似。 出身话剧演员,郭涛曾经演出过很多风格相近的话剧,此次能够有机会参与这部风格独特的类型化影片的拍摄,郭涛称之为“机会”。在这个剧组里,每个人都充满胆大妄为的奇思妙想,他们更在努力的把这些想法塑造成为现实,他们希望《疯狂的石头》可以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影片,同时,他们也会将这种前所未有的喜剧类型的幽默进行到底。 对于《疯狂的石头》必然受到观众的喜爱,郭涛充满信心。他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观众一定会喜欢。 徐峥(冯董扮演者) 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徐峥一改以往的喜剧形象,首次出演了一个阴谋狠毒、企图霸占工艺品厂土地的房地产商人。除了他本人在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之外,其首度与宁浩的合作更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 采访刚一开始,徐峥并没有重点赞扬剧组和影片的本身,相反,他明确的表示说:“我演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冲着导演宁浩来的!” 事实上,徐峥进入这个剧组说来也有点意外。最初,制片人把合作意向和早期剧本发给了陶红,由于徐峥与陶红平常共用一个邮箱的缘故,使得徐峥无意间也看到了这个影片的剧本。刚接触到剧本的时候他感到似曾相识,因为几年前曾经想过要拍摄一部故事情节类似的话剧,当时制片人向他推荐的导演即是宁浩。随后,看过了宁浩导演的电影《香火的故事》之后,宁浩的风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打下了日后合作的基础。最初决定参加演出的时候并没有确定适合某个角色,但他决定一定要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出。试了几个角色后,还是最终选定出演冯懂这个大反派,试了一些造型后最终选定的戴金丝眼镜的文人形象,外加一点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以配合片中其他角色的方言。 影片拍摄完成以后,徐峥的评价是“不仅是喜欢,而甚至是一种非常激动的感觉。”他认为,即使在国际上也很少有国家的电影能够实现这种水平的幽默,只有南美和欧洲的极少数影片曾经有过。他认为,影片的剧情组织技巧好而又严密,人物非常个性化,中国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故事。电影《疯狂的石头》同时富有商业和娱乐价值,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很有味道,也使得作为一个职业演员的徐峥演得很过瘾。去掉程式化的表演对于一个专业演员来说真的很难,能够在轻松娱乐的喜欢与演戏的紧张中找到平衡也不容易。 剧组里的成员都很年轻,他非常羡慕宁浩能在产生出其想法之后得到剧组这群年轻人的集体创作。可能是由于宁浩本人也懂表演的关系,再加上剧组对于选景、调度这些工作都做得很专业,这些也都大大推进了徐峥本人在影片中的发挥。 现在的商业片多了但其实好剧本很少。宁浩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影片很好看,他对电影的了解促使形成了其独到的“讲故事”的方式,“相信在技术和灵感更加成熟之后,他一定可以很快确立自己的风格,迅速成为中国电影界中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徐峥对宁浩和他的电影充满信心。 刘桦(道哥扮演者) 片中道哥、小军和黑皮的搭档戏非常多,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搭配比例也很大。一般来说,好的非职业演员与职业演员合作非常难,而且是由于职业演员往往演不过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的特点在于其表演没有刻意设计、完全发自自然。 刘桦表示,导演宁浩智慧的目光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在这个剧组里面最令他佩服的,整个剧组中为了宁浩而来的人也着实不少。所有剧组成员的不断沟通,导演的不断解释和各个部门的协同,使得刘桦的表演效果超出了他本人的想象。 最初,对于这部影片的印象只是一个轮廓,刘桦也只把它当作个普通的工作,这时,导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参加演出,曾经的说法是“不演戏我就没饭吃了”,但是,导演回答我:“哥,你没饭吃了可以去我家,我让我妈给你做,你要做的就是演你应该演的”,一个只有28岁的人能说出这样话,刘桦几乎是无言以对,当时的回答是:“有兄弟你这话,以后对于我不喜欢的角色我绝对不接,只演我喜欢的”。 刘桦认为《疯狂的石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票房成绩。他表示,抛开艺术不谈,电影本身应该是一种商品,电影卖的好、得到更多观众认可才使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电影风格,所谓的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又更要排在后面。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如果没有人找你写剧本,没有人找你拍片,那你还谈何艺术?刘桦对于这部影片所能取得的票房成绩同样也是充满期待。有这么一群没有很多经验的聪明人聚在一起,有中国电影为数不多的剧本和导演,一定可以成功。 连晋(麦克扮演者) 作为片中唯一的香港专业演员,连晋在片中扮演了国际大盗麦克。 拍摄电影《疯狂的石头》是连晋第一次跟一个年轻到只有28岁的大陆导演合作,但是没有想到竟然会是如此顺利。宁浩的要求很高,但是他自己的工作也很努力,并且是有毅力的坚强。 每个创作人的态度都不同,宁浩对于演员,或者角色的幽默都有自己独到的概念,而且控制得非常好。正是由于剧组中的沟通很好,使连晋作为一个香港演员,在拍摄过程中没有出现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对幽默的不同解释。与大陆演员的合作也没有感觉陌生,每个人的工作都非常敬业,也是他遇到的最认真且开心的剧组。 借鉴以往的经验,连晋自己对于角色作了一些动作、语言上的设计以配合塑造人物。拍摄《疯狂的石头》是他第一次在大陆参加全体剧组人员认真谈论的策划会,这种现象在大陆和香港都很少见。香港演员的表演,更多讲究的是在遇到相关情景的时候,预想自己在生活中的反应和心态拼在一起,如果导演不喜欢的话再调整。这次拍摄中的非专业演员很多,但是他们的表演都非常棒,是一种很本色的表演。 岳小军(小军扮演者) 除了在片中出演了一个角色,岳小军更多的是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宁浩有一种非常明确的理念,就是打造一部全新的类型片。宁浩最初的创意来源于一部话剧的脚本,随着全体剧组成员的广泛参与和不断碰撞出的火花,才形成了最终的剧本。 王迅(四眼扮演者) 王迅表示,拍摄这部电影的凝聚力更多的来自于剧组。剧组中的每一个人,情感投入都是很大,所以,大家对于影片的期待也很大,都希望影片进入市场之后能够火起来。 作为专业演员,出名往往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身为演员的不得已。 包括《疯狂的石头》在内,宁浩的一系列作品的风格看起来都很突出。相信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一定会有很多观众非常喜欢,当然更会有很多观众觉得“很好看”,因为这部影片的个性化非常强。如果这部电影能够得奖,其原因也一定是因为影片的风格独特。 杜杰(摄影指导)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杜杰除了担任摄影指导本身的工作之外,还在特技设计等环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作为摄影师的杜杰非常注重摄影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对于镜头表现力的运用更是重点。在此基础上,摄影师发挥了比以往更多的能动性以为帮助导演更好的展现影片的画面,例如,一些机位的架设方地点、距离等方面都给了不少建议。 影片拍摄的最初阶段,即有了创新视觉风格的设想,而焦点也全不集中在了如何实施上面。真正的拍摄过程中,他始终认为灯光等细节对于塑造气氛的效果非常重要。 影片中有不少特技场面,杜杰认为,评价一位好的特技导演,往往没有定律,其自身素质带来的临场性可能是最重要的。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拍摄过程中,包括导演、摄影师等在内的大部分剧组人员,都会主动从现场寻找一些好的感觉,“想到的就努力完成”是这部电影能够成功的关键。 (三宝扮演者) 去年9月拿到剧本之后立刻就看了,等正式到剧组的时候已经看了3遍。我觉得,除了三宝意外,道哥和谢小萌的角色也都很出采。 三宝这个人物的性格与演员本人有60%的相似。这个人物有洁癖、喜欢动手,但这些其实都只是些小毛病,很重要的就是他无条件的崇拜包世宏,意识中“动不动就打,反正自有包爷会解决。” 作为一个非职业演员,第一次跟大腕们合作确实学到不少东西,他们总会有很多提示,尤其是郭涛,几乎每场都在教我。职业演员对于打架、特技这种可能让演员受伤的细节尤其把握得好,比如谢小萌被装在皮箱里,他们踢箱子的声音大得惊人,但里面的演员一点也没有受到伤害,一切都是点到即止,对他们很佩服,这些场面的拍摄与先前的想象完全不同。 印象最深的是在庙里“打四眼”那一场,剧本原来写的是用脚踢,后来改成了跳起来用皮带抽,更能表现人物暴力的一面所以效果非常好,导演也对这个流畅的动作很满意。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纪录片沙龙:蒋樾和他的《彼岸》 (三豆)
- 纪录片,让世界多一些温暖,更多一些力量。 (我和我的城市)
- 大学之前与之后的爱情差 (堂邦)
- 转让:《中国电影世纪奖纪念画册》 (Yuki)
- 虎年第一波独立纪录片上架 (長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