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地图(二)新华书店里的兜兜转转
来自:蓝昕美
读书住校的时候,学校每周三下午没课,不开校会的日子,我几乎都会午间回家吃饭,下午去当时的宿州路。 印象里的宿州路,总是路面坑坑洼洼,那是九十年代初的日子,人行道上,大约是一块一块方方的水泥板,日子久了,也都碎裂成一块一块。在这东倒西歪的水泥板上,有招引我近乎每周去一次的书摊。 宿州路的书摊很长,可能也是因为当时年纪小,因而觉得小;也可能那时候对书的渴望特别深重,每家走过来特别特别慢,所以觉得书摊的漫长。从长江路起,到一条古老的小巷子口为止,后来,在这古老巷子里,还延伸过一段书摊。那时书摊的好处是,几乎每家卖的书不大重样,到现在脑海里还记得有家靠近长江路的书摊,卖的大多是译林版的书。书摊上的世界名著也比较多,占了书摊不少分量,畅销书倒只是一小部分。那里喜欢淘书的学者也不少,大多静默着,翻看着书。那时候卖书的也比较客气,拿着书多看一会,也不会讲太多的。有一次,在那里碰到安大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拿着书摊上一本苏雪林的书给我跟书摊老板上了小半节关于苏雪林的文学课,还谈到了他和苏的私交。 那时候的我除了伙食费,是没有太多零花钱的。在我读书的自我启蒙阶段,我喜欢上了张爱玲。那时安徽文艺出版的《张爱玲文集》四卷本(还没出增补的时候),定价是24一套,我甚至动过脑筋想要和书摊老板商量分期付款,终究因为年纪小,没有这个胆量。后来还是厚着脸皮让在出版局工作的干爸送了一套给我。那个时候,在书摊上看白书是件快乐的事情,在那个读书像干海绵一样的年纪,拿到手的书,都读。当时根本看不懂的《艺术哲学》,硬是逼自己用政治经济学课的时间读完。深深记得,是站在书摊前,喜欢上的简爱,认识了奥斯丁笔下的人物。书非要到欲罢不能,才会拿出钱来买,完全不似现在买大白菜似的态度。 还有个大书摊群,就是光明电影院前的书摊了,那是我第一次买“大人书”的地方。大约是初中的时候吧,因为同学不肯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借给我看,放学的时候,到书摊乱逛看到,立马掏尽所有零花钱买了一本友谊版的《撒哈拉的故事》,定价1.5,印象深刻,至今仍然是我书架上的宝贝。 其实,我买书的历史,和书摊总撇不开。工作以后,有了收入,买书上可以说像多了一对翅膀。但书摊虽然仍然叫书摊,却有了很大变化,现在的书摊,尽量多的地方,摆的是各种各样的期刊杂志,书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今,我的固定书摊在三孝口,不过杂志已经从初期的海量阅读变成固定几种,《城市画报》、《贝太》、《Design》,《万象》在书摊上看不见了。 在一次次城市改造中,书摊像浪尖上的小船眼看着湮灭了,一个浪过去,又浮了出来。不能不说,小书摊,是我们的精神小方舟。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声讨”春节之网友大调查 (我要喝茶)
- 如果你是合肥人 (林特特)
- 合肥最值得玩的地方是哪里 (新政搬家)
- 道友来 (May)
- 逛书店之上生新所茑屋书店 (蓝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