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
来自:ekea
“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理念,他就永远找不到自我的力量。 —— 卢安克” 一. 他叫卢安克。德国人。 1997年,他来到中国广西,在大山里支教。 已经十年,卢安克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他翻译的大量书籍的稿费全捐给了慈善机构。他也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金钱资助。 他不用课本,也不给学生进行测试。他很少要求孩子,必须去怎么做。他让孩子独立自主,解放天性。 孩子们可以随意地挂在他身上,他可以随意地和孩子们在泥塘里玩耍。 他把教书的观察和体会,写成了《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他对出版社的要求是,稿费不计较,但把书价定低一点,让更多人买得起。 他每月的花费一般不到100元。 主持人问他:不喝酒,不赌博,不恋爱,不吃肉。如果你不为这些,那你为什么而生活? 他回答:有更大的乐趣。有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 二. 这期间,他曾因学生成绩不好被开除,曾因没有“就业证”遭到罚款,也曾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未被批准。 大多时候,他只能作为“教育研究爱好者”而存在。 最近,他被迫关闭博客,留下了这样的话: 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所以,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 最终还有越来越多人为我难受,但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 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三. 愤怒?当然愤怒。 志愿者要怎么样才算“正式”?几十万的代课老师,也同样没有“教师资格”。 我们的制度不能做到包容,我们的人心总在猜疑。 但我不想愤怒变成吐口水比赛。 愤怒不是一味的唾弃丑陋,愤怒应让我们感知更多的美好。 愤怒也应让我们积蓄力量,好让这份美好得以传递和守护。 所以,我倒宁愿多谈谈卢安克。 四. 卢安克带给我的,与其说是感动,不如说是价值观的动摇。 最初,我觉得卢安克不真实。甚至在猜疑。他像个圣人,安静得像山。 慢慢地,我觉得是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下乡很多次,但潜意识里,我仍把这种行为当作历练和奉献。 但在卢安克看来,这是一件常事。他说,我仅仅是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愿意与学生共同去追求和享受我们所喜欢的生活, 他说,现在的中国太浮躁。他们都想要赚钱,要做能立竿见影的事儿。 他说,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理念,他就永远找不到自我的力量。 也许从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卢安克的全家都很奇怪。他有一个哥哥,现在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而她的妹妹,现在在非洲纳米比亚教书。 他们都没有常人所理解的正常工作。 卢安克的父母,也从来不会强求孩子必须要按照某一种方式生活。 是的,这群外国人真是太奇怪了。 奇怪到我简直有些嫉妒了。 五. 在电视里,记者问孩子们:其他大人里面,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孩子们大声地答:没有,他是唯一的! 其实挺悲哀的:是不是只有这个外国的怪叔叔,才配与我们的孩子做朋友呢? 真希望我们的国家里,多一些这样的怪朋友。 他们自由地选择生活,他们谦卑地对待人心。 他们自食其力,却从不迷恋物质;他们听从内心,却始终善待世界。 而我们自己,也能逐渐变得怪一些。 转贴于: http://www.douban.com/note/72263977/ 采访视频:面对面(2009.12.27)柴静专访卢安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tM8CuU8WTE/ 网站:http://www.jiaoyu.org/ 卢安克博客:http://luanke.jiaoyu.org/